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14 日 14:59 | 分類 半導體 , 晶片 , 科技趣聞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自財報公布後,英特爾負面消息不斷,股價暴跌、不派發股利、裁員、產品出包,迎接 50 年最慘時刻,市場對這間曾經的半導體巨頭再也沒耐心。即使 2021 年上任、技術出身的 Pat Gelsinger,也救不起這頭深陷泥淖的大象。

英特爾過去 50 年共經歷八任執行長,每任都有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但有些決策也導致英特爾逐漸變得笨重、難以翻身。而這間科技巨頭的歷史,更與半導體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時間回到 1956 年,有「電晶體之父」之譽的威廉‧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離開貝爾實驗室,建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吸引許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入。

然而,蕭克利專制管理方式、怪異行為引起員工不滿,八位員工聯合辭職,並於 1957 年共同創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還被蕭克利稱為「叛徒八人幫」(Traitorous Eight)。

▲ 蕭克利管理相當專制,導致多位年輕科學家受不了出走 。(Source:Chuck Painter / Stanford News Service,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快捷半導體發展快速,同樣面臨組織管理問題,1968 年 7 月兩位創辦人 Robert Noyce 和 Gordon Moore 請辭,同年 7 月 18 日再以「整合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名創辦公司,即後來的英特爾(Intel)。Andy Grove 後以第三名員工加入公司。

▲ 左起 Gordon Moore、Robert Noyce 及 Andy Grove 。(Source:英特爾

後來世人將三人都視為英特爾創辦人,是經營鐵三角,Noyce 負責研發,Moore 負責實踐,Grove 負責商業化和管理,引領英特爾 1968~1998 年的 30 年輝煌時代。

第一任執行長:Robert Noyce(1968~1975)

Noyce 成立英特爾後,1971 年提出微處理器,開啟個人電腦(PC)時代,也啟動美國科技重鎮矽谷的輝煌時代,後人稱為「矽谷市長」或「矽谷之父」(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值得一提的是,Noyce 和德州儀器工程師 Jack Kilby 都是積體電路(IC)發明者之一。Kilby 於 1958 年在德州儀器實驗室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積體電路(IC),稱為「IC 之父」,隔年 Noyce 筆記本描述第一個平面IC,金屬互連線採平版印刷模式,也成為所有現代 IC 技術的基礎。

第二任執行長:Gordon Moore(1975~1987)

▲ 提出摩爾定律的 Gordon Moore。(Source:英特爾

Moore 於 1965 年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但這時仍處於 IC 發展早期階段,幾乎算是盲目預測,主要是想傳達未來電子產品會越來越便宜,沒想到預測竟然成真,考慮到 IC複雜度同樣呈倍數成長,摩爾 1975 年修正預測,指出十年內,IC 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增加一倍,奠定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

第三任執行長:Andrew Grove(1987~1998)

為了追隨主管 Moore,Grove 出走快捷半導體成為英特爾第三號員工,但他發現事情不妙。一號員工 Noyce 和二號員工 Moore 都不太擅長管理,因此管理責任自然落到他的頭上。

1970 年代,英特爾主要產品為 DRAM 和 SRAM,日本廠開始傾銷全世界後,DRAM 利潤快速下滑,Grove 決定中斷發展 DRAM 相關產品,改發展積體電路應用,抓住了 PC 時代的龐大商機。

此外,他任內還有一個重大決定,就是獨自生產 386處理器,成功達成英特爾自產處理器的能力,也奠定 1990 年代早期不受質疑的領導位置。

英特爾創立那年年收益僅 2,672 美元,但 30 年後(1997 年)營收成長至 208 億美元,Grove 可說功不可沒,並於 1997 年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他也將管理心路歷程寫成書,並說了那句經典名言:「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第四位執行長:Craig Barrett(1998~2005)

▲ Craig Barrett 認為製造和研發是英特爾核心競爭力 。(Source:Flickr/Gage Skidmore BY CC 2.0)

進入英特爾前,Craig Barrett 是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副教授,上任後首要面對英特爾能否成為承受「低利潤」的公司,當時市場認為,半導體產業的高獲利時代已過,未來個人電腦主流是低價電腦,因此他領導英特爾兩次轉型。

一是細分英特爾處理器產品,因轉型之快,競爭對手在低價市場難以撼動其地位;二是從電腦/計算機科學進軍網路伺服器。他也認為製造和研發是英特爾的關鍵核心競爭力,因此投資 280 億美元興建先進廠房和開發新技術,使英特爾製造技術領先。

第五任執行長:Paul Otellini(2005~2013) 

▲ Paul Otellini 使英特爾從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Source:英特爾

到了 Otellini 時代,英特爾又一次重大轉捩,他是史上第一位沒有工程師背景的執行長,只有 MBA 學位。他任內英特爾財務表現非常出色,但也將英特爾從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比起技術更看重銷售和行銷,為英特爾後期萎靡埋下禍根。

2005 年 Otellini 拿到蘋果訂單,使 Mac 採用英特爾晶片,但後來蘋果詢問英特爾是否願意供應 iPhone 處理器,Otellini 因誤判需求前景,認為不符成本放棄此筆交易,錯過 2007 年 iPhone 上市後的行動裝置起飛階段。

比起單獨銷售晶片,Otellini 認為英特爾的平台產品更有價值,幫助英特爾站穩 x86 市場,但技術卻開始走下坡。同時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英特爾關閉五間工廠,包括矽谷最後一座工廠。 

第六任執行長:Brian Krzanich(2013~2018)

▲ Brian Krzanich 任內 10 奈米製程多次延誤。(Source:Flickr/Web Summit CC BY 2.0)

PC 市場衰退,負責技術、行政等工作的新執行長 Brian Krzanich 再度面臨轉型重責大任,重心轉往物聯網(IoT)及雲端。Krzanich 不相信曝光機能發揮經濟規模,放棄 ASML 第一代 EUV 設備,故 10 奈米製程多次跳票,使先進製程一路落後台積電、三星,甚至導致市占率遭競爭對手 AMD 蠶食。

第七任執行長:Robert (Bob) Swan(2019~2021)

▲ 外媒報導,Bob Swan 放棄投資 OpenAI 的機會。(Source:英特爾

英特爾留下很多問題包袱,如 10 奈米製程卡關,即使 Bob Swan 上任也很難克服。在他擔任執行長時,英特爾市場霸主地位逐漸下滑至與 AMD 齊平,部分市場甚至被追趕上;與此同時,蘋果推出自研處理器 M1、捨棄英特爾,成為很可能翻轉英特爾統治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英特爾 2017~2018 年曾與 OpenAI 高層討論投資,但 Bob Swan 認為生成式 AI 模型短期難以商業化,沒有賺頭,導致交易告吹。

第八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2021~)

▲ 技術出身的 Pat Gelsinger 擔任執行長三年,能否挽救英特爾仍有待觀察。(Source:英特爾

前三任執行長都是營運或財務出身,故 Pat Gelsinger 上任後,期望技術出身的他能為英特爾帶來不同氣象。由於要挽救英特爾這頭大象實屬不易,他計畫大幅擴大英特爾工廠,並喊出「四年五節點」計畫,即在 4 年內推進 5 個製程節點目標,將未來成功賭在 Intel 18A 製程。

然而,在 18A 技術推出前,英特爾仍面臨裁員、不分派股利,股價甚至接近有形資產淨值(Tangible Book Value)等,不斷面臨生死存亡時刻,而 Gelsinger 能否挽救英特爾,可能仍需要時間證明一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echNews 科技新報(@technewsinside)分享的貼文

(首圖來源:英特爾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