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話一直都在,只是看是誰說的。當早就是人們共識的真話不小心洩漏,就會引發討論。
最近「出事」的是 Google 前 CEO 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客座嘉賓,卻完全放飛自我。69 歲的施密特面色紅潤,語重心長對台下學生說大實話並叮嚀:1. 保密不要外傳,2. 這個不要學。直到主辦方告訴他:這場演講全程直播。
陰差陽錯,施密特近一小時問答時間戳破了很多 AI 圈真相,如開源就是不賺錢、開源就是奉獻;雖然開源正確,但沒有幾個能像 Meta;他投資的 Mistral 即將更新的第三版很可能閉源,因訓練成本太貴,他們需要收入。
實現 AGI 的路還早呢,錢和能源都不夠;OpenAI 星際之門宣傳時,Sam Altman 表示需千億美元,其實 3 千億美元都不夠,大量錢花在水電資源,這正是美國卡關的地方。
當然,身為十年 Google CEO(2001~2011)及長期任美國國防部顧問,他還暴露了真實想法:
- Google 今天在 AI 領域落後,是員工太閒了(這話似曾相識),不像台積電和馬斯克那麼競爭。
- 商業世界哪有什麼個資隱私,照以往經驗,只要夠成功就能花錢找到最好的律師打贏官司,如果不成功,也沒人會告你。
- 評論世界人工智慧領先國家:歐盟不行、德國也不行,中國行但是對手,法國和印度可爭取。
這些發言立刻引發爭議,史丹佛大學緊急將直播影片從 YouTube 下架。當然影片和對話全文早被備份,社群媒體接力傳播,大實話被熱烈討論,讓人看見常裝糊塗的「施爺」走跳矽谷和華盛頓時的真實想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施密特大聲說出來
先看看他不小心說出來的業界真相。
開場他就吐槽輝達:「為何輝達市值 2 兆美元,其他公司還在苦苦掙扎?」因整個 AI 產業鏈早就「苦輝達久矣」,不論新創還是巨頭,連 OpenAI 這等級現在都得看輝達臉色。
「如果有無限資金,任何人都會選擇輝達 B200,因為更快更有效率。」施密特說:「我和 AMD Lisa 談了很久,雖然他們已構建好 Rokam 完全轉換 CUDA,但沒人用。」
施密特對輝達壟斷無可奈何:「在場有任何人計算設備沒用英特爾晶片嗎?」沒人舉手。英特爾在 1990 年代奠定的基礎至今霸占市場,推論輝達依然會長時間主導 AI 發展,AI 也會朝更兩極化演化。「資本密集型巨頭會斥資蓋資料中心,軟體商也會從開源轉向閉源,鞏固壟斷地位。」
這幾乎打破 AI 普世化、開源造福軟體界的美好幻想,而很多開源大模型的核心價值就在此。「開源很好,我的職涯和 Google 大部分基礎也都建立在開源上,但大型語言模型不一樣,它太貴了,沒公司能像 Meta 一直當冤大頭。」
不只商業界如此,國家層面是否掌握人工智慧更是富國遊戲,需大量資本、人才和政府後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施密特毫不掩飾:「中國快速崛起,美國需更投入以保持主導地位,美國政府禁止輝達晶片出口中國,這優勢讓美國領先幾年。」
他評論人工智慧活躍國:「在我看來,印度是搖擺不定的國家,日本和韓國是我方陣營,但沒什麼用。其他都不是好選擇(排除中國),歐盟因布魯塞爾各種法案限制搞砸了,法國正在奮鬥,德國不會。」
另一個沒人承認的真相是:我們離 AGI 還遠著呢。
無論市場氛圍如何或群情激昂,從上半年 OpenAI 遲未發表 GPT-5 就能看出來,基礎大模型進展呈停滯狀態。「我與大公司對話,他們告訴我需要百億、200 億、500 億甚至千億美元資金。OpenAI 曾說星際之門專案需千億美元,籌資已非常困難,但 Sam Altman 甚至認為需要 3 千億美元。」
且光有錢還不夠,「如果要建立價值 1 千億至 3 千億美元的資料中心,電力就會成為超級稀有的資源。」他甚至赴白宮「覲見」,美國需現在就建立聯盟:「我告訴他們需要和加拿大成為最好的朋友,因有美國沒有的大量水力發電;另一個選擇是請阿拉伯國家資助,他們很有錢。」
除了錢和能源,AI 業本身也還未成熟。施密特將 AI 比擬為電力,歷史上電力發展早期,沒有瞬間取代蒸汽機生產力,而是過了約 30 年社會結構才發生變化,分散式電源改造車間布局,電力開始讓生產力飛升。
這不是某企業就能推動,需整個社會同步進化。施密特強調期待新軟體程式設計方式,可能比現在生產力提高一倍以上。這些也不是只有施密特知道,The Verge 報導,這早就是科技界高層的共識,不過施密特不小心大聲說出來。
施爺不愧是裝糊塗高手
真話可能不會引起太多爭議,但矽谷意見和討論幾乎只圍繞一件事:他攻擊 Google 在家上班政策。有人問他為何 Google 失去 AI 霸主地位,遭 OpenAI 和 Anthropic 超車,他回答:
我不是 Google 員工了,但顯然 Google 決定工作與生活平衡、早點回家和遠距工作比競爭更重要。新創之所以成功,是因員工拚命工作。我很抱歉這麼直接,但事實就是這樣,如果你們大學畢業後創業,要與其他公司競爭,不可能允許員工在家上班或每週只進公司一天。
換言之,他認為 Google「不夠捲」(不夠競爭之意),是導致 Google 落後的原因之一。他甚至說不喜歡馬斯克個人行為,卻讚賞馬斯克沒日沒夜工作。有次他們聊天,雖人在蒙大拿州,但馬斯克當晚還要搭機回 X.AI 開午夜會議。
他也肯定台積電博士學歷做基層工作的精神:「台積電有條規定讓我印象深刻,即剛畢業的博士生,即使是優秀物理學家,第一年都要在工廠地下室工作。你能想像美國物理學博士這樣做嗎?」
不僅暗示員工不夠努力,更說他們不夠刻苦。Google 員工最先反擊,各種罵聲湧入社群媒體。DeepMind 研究主管、Google 版 Sora「Veo」負責人 Dumitru Erhan 罵道:
單純垃圾看法,每個角度看都是。
非 Google 員工也對施密特觸碰矽谷最引以為傲的工作生活平衡逆鱗不滿,有人拿輝達揶揄他:
我知道某家公司一直領先,但也沒逼員工來公司上班。
由於批評聲太大,施密特回答《華爾街日報》採訪,收回批評在家上班說法。這也是網路時代的特有現象,真心話還能收回。
「不夠捲」以外,施密特還說了一大堆對中國和中國公司的看法。
施密特身為 Google 創辦人與大股東,持有 1.4 億 Alphabet 股票,價值 240 億美元,Google 落後會影響他的資產價值,他卻歸咎於員工,哪怕幾乎所有人討論 Google 落後都會指向 Google 冗雜的官僚體系。
他另一個身分就是活躍政界的掮客,且持中國科技威脅論,參與美國打壓中國科技政策。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施密特進入歐巴馬競選團隊,技術支援歐巴馬競選之路。2016 年 3 月,施密特任國防部創新顧問委員會主席,2020 年 11 月離職,美媒稱:「他從華爾街科技大老轉身成華盛頓具影響力人物,並用政商『旋轉門』機制於兩種身分間左右橫跳。」
他從 2019 年起宣傳中國科技進步威脅到美國,從晶片到 5G 與 AI,從華為 TikTok 到中國大模型公司,最近對談更直接說「中國 AI 發展就是靠美國模型開源」,但美國多家媒體機構整理,施密特經自己投資公司投資多家 AI 公司,都與他宣稱的美國利益有關,且拿到不少政府合約。
微軟前首席技術長(CTO)梅爾沃德曾指出這問題:「當你用好戰、恐懼和衝突論調恐嚇大眾獲得支持,會遇到一個問題: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次真心話大冒險,施密特說出真實想法:「為了讓人工智慧發揮更大作用,我變身成軍火販。沒錯,這合法。」
施密特還曾任美國政府人工智慧委員會主席,主導一系列打壓中國策略。
我曾任 AI 委員會主席,非常仔細研究這問題。報告約有 752 頁,我簡單總結,美國處於領先地位,也需要保持領先,且需要大量資金。我們客戶是參議院和眾議院,誕生《晶片與科學法案》等政策。
如果尖端模型繼續推進,加上少數開源模型,可能只有少數國家能參與遊戲。我指哪些國家?擁有大量資金和人才、教育體系強大、有強烈意志取勝的國家。美國是其一,中國是另一個。
他也強調美國打壓中國科技業的目的:
美國政府基本上全禁輝達晶片出口中國,儘管不允許直接這樣說,但的確就是他們對中國做的事。(So the US government banned essentially the NVIDIA chips, although they weren′t allowed to say that was what they were doing, but they actually did that into China.)
另一個話題是 TikTok,施密特當天多次提到。
TikTok 不像社群平台,更像電視。美國每個 TikTok 使用者每天平均使用應用 90 分鐘,製作 200 支影片,使用量非常大。
之後全球各國重大選舉,許多假資訊將充斥社群媒體,社群公司組織能力不足有效監管。如 TikTok 遭指偏愛某種假訊息,雖然我沒有證據。
他一直稱中國科技進步全靠抄襲美國,這次也說出真實想法:
政府試圖禁用 TikTok,拭目以待這是否會發生。如果 TikTok 被禁,我建議你們對語言模型(LLM)下指令:複製 TikTok 取得所有使用者和音樂,將我的偏好加進去,30 秒內寫出這個程式,一小時內發表,如果沒有病毒式傳播,做一些類似改變。明白這有多強大了嗎?如果能從任意語言轉換為任意指令,就是 Python 場景。
他補充說明但有點多餘:
我不是叫你們偷所有人的音樂,但如果你們成為矽谷企業家──所有人很可能以後都會是──你們就會這樣做:當產品成功,就能雇一大堆律師幫你擦屁股,對吧。如果沒人用產品,那你有沒有偷也不重要了。(What you would do if you′re a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 which hopefully all of you will be, is if it took off, then you’d hire a whole bunch of lawyers to go clean the mess up, right? But if nobody uses your product, it doesn′t matter that you stole all the content.)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Village Global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