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創業者,這些年我帶過不少團隊,看過無數職場上的神隊友,也目睹過太多「割韭菜型同事」:事情一發生就閃邊,成果一出現就搶頭香。你負責死線(deadline)前加班、壓力爆表,他上台開口就說:「我們團隊怎樣怎樣……」講得天花亂墜,最後主管只記得他,根本忘了你。
很多人來找我抱怨這種事,問:「凱爺,那我還要繼續努力嗎?是不是要跟他對幹回去?」
我總說:別急著對幹,先讓自己在局上有「穩定輸出」跟「可被辨識的價值」。別怕一時的陰影,怕的是你一輩子沒搶到舞台燈光。 來,我們用經營者的視角,拆解這個問題,教你怎麼「保住聲量、穩住位置、不當韭菜」。
搶功勞這回事,是人性,愛割韭菜的人並不是稀有動物
先誠實一點說,收割別人功勞這件事,在每個組織、每種產業都會出現。因為這不只是品格問題,更是結構問題: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焦點有限,當一個專案做得不錯,主管只會記得台上說話的人,不會回頭翻簡報去看誰寫了第十八頁的分析,職場又不是大學分組報告,還分誰做了哪一頁。
這不是要你放棄,而是要你知道一件事:不是你被欺負,而是你還沒找到方法讓自己「被看見」。
在品牌操作裡,有個核心概念:「消費者的認知就等於事實」。你做再多沒人知道,就像產品有功能但沒行銷,在主管的心占率上還是輸。
想抱怨前,先反問三個問題
我有留下紀錄嗎?
做得好是一回事,但有沒有透過信件、簡報、會議紀錄,讓主管知道「這部分是我主導」?職場不是等人來感激你,而是要有策略地「讓人知道你在貢獻」,持續輸出成果,刻畫長官信任深度。
我有主動報告嗎?
不要把自己只定位在執行者。你得學會「說成果」,不然只會變成幫人墊背的無名英雄。
對方真的是搶?還是我讓出了舞台?
很多時候,是你自己退場讓他上場。你不說、不寫、不爭取發言,他當然就接走功勞。這不是你「輸」,是你「沒參賽」,是你自己讓掉了舞台。
三、幾個實用技巧,讓你貢獻不再被消音
會議裡說一句,會後寫一封
舉例:「這份數據分析,是我過去兩週整理的,初步看到幾個方向,也整理了建議策略,等下分享給大家。」會議場上講了這一句,會後再補一封簡單Email:「今天會議中提到的幾個關鍵數據,我整理成簡報檔,有需要可以延伸參考。」 不囂張,不高調,但大家都知道你是產出者。這不是邀功,是建立信用。
善用報告機會,建立「你=成果」的印象
每個專案都有機會讓你上場簡報或更新進度,不要說「我怕講不好」、「還是讓同事或組長說」,你不說,你就不存在。職場不是只在後廚做菜給別人吃,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會煮、還煮得不錯,而你就是主廚。
主管不一定知道真相,要你「教」他看見
老實說,很多主管每天會議爆炸、專案一堆,真的沒時間細看誰做了什麼。所以別怪他沒看到你,你要主動幫他建立連結:「這項成果=你」。你可以這樣簡單講一句:「我最近專案內容是xx,有個段落我自己覺得滿有參考價值的,想找個時間更新進度給您。」這不叫邀功,這叫溝通,也是向上管理術。
必要時,私下溝通,不要直接開幹
有些收割型同事,其實是「不自覺的高調者」,不是有心搶功,只是講話沒設界線。如果你已經覺得反覆受傷,不妨這樣說:「上次那個專案你報告得很順,一些背景數據我有幫忙處理,下次你要講的時候,我還是可以一起幫忙唷,會更完整。」這句話一方面暗示你有參與,一方面也提醒他「下次別忘了帶上我」。職場很多事,是潛台詞,不需要成為張揚的台詞。
如果你已經變成「韭菜」,要快速止血
但你若已經連續被同一個同事「搶三次功」,評價受影響、升遷卡住,那就不能再低調。這時候你需要三件事:
- 清楚的貢獻紀錄(Email、簡報、提案草稿)
- 明確地與主管對話(用事實說話,不用情緒開場)
- 要求後續專案的「角色分工界定清楚」
你可以請主管幫忙確認:「下次這個案子,我們是否可以事前就把報告跟簡報人選分好,避免混淆角色。」這種話語邏輯不是去檢討過去,而是設定未來遊戲規則。
最終原則:你要能做事,也要努力被看見在做事
身為創業者我很清楚,真正能長久的,是那些既有輸出,也有輸出「影響力」的人。 你不需要天天發聲,但你要學會在對的時間,讓對的人知道你做了對的事。別再當默默努力、永遠只能當背景音的角色。你是主角,只是要自己走到燈光下。
結語:職場不是誰善良誰就贏,而是誰有策略地留下「存在感」與「貢獻值」
你不是來幫別人鋪路的韭菜,你想成為有實力、有價值、有想法的專業人士就要記得,你做的事,不能只留在電腦裡,而是要出現在別人的認知裡。讓自己被看見,是對你努力最起碼的尊重。也是,未來升遷、加薪、開啟下一個職涯舞台的必要條件。別怕上台說話,怕的是你從頭到尾都不在主管的規劃裡。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