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成科技今年董事會將全面改選,面臨台灣史上首次外資股東爭取董事席次,總計 11 名候選人搶 7 席董事,針對可成科技外資股東的挑戰,市場提出「假外資,真滲透」四項質疑,對此,TIH Investment Management 今日給予正面回應。
可成科技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兩派人馬角逐董事會,這場 11 搶 7 的董事席次爭奪戰,成為台灣史上外資股東首次爭取董事席次的先河,針對可成科技外資股東,市場提出「假外資,真滲透」、「假改革,真奪權」、「中資影子隱現」四大疑問。
第一問,TIH 僅持有 1% 股權,卻提名過半董事的目的何在?背後超比例的操作底氣與資金?TIH 表示,2023 年在股東常會行使提案權就被誣指為假外資,當時主管機關金管會進行相關查核後,並未認定有何不法事項,事隔兩年又再誣指是浪費社會資源,但仍歡迎相關主管機關進行查核。
第二問,TIH 聲稱無意爭奪經營權,卻又早早綁定券商兩大通路展開委託書徵求?TIH 表示,所提名的獨立董事均係專業人士,具有中立性及獨立性,不歸屬任何人,而可成科技外資持股比例高達 35%,扣除經營團隊洪水樹家族持股後,尚有高達 80% 以上股份流通在外,有何可受質疑之處?
第三問,TIH 究竟如何取得委託書?TIH 表示,進行委託書徵求就牽扯爭奪經營權很可笑,而作為徵求人,依法至多徵求 6% 股權委託書,請問 6% 股權的委託書是要如何爭奪經營權?倘若 6% 股權的委託書就能奪得可成科技經營權,是否代表董事會需要有更多不同人士來監督?
第四問,TIH 金流是否合乎規範?TIH 表示,作為外資向來遵守法令,出面徵求委託書是希望爭取眾多股東認可,並支持提名的董事及獨立董事人選,積沙成塔,眾志成城,絕不會違法徵求委託書,而且手上並無可成科技股東名冊,呼籲主管機關以最高標準檢視所有徵求場所的徵求作為。
隨後可成科技發出聲明指出,針對股東名冊外洩的虛假疑慮為不實指控,強調可成科技依法管理股東名冊資料,並依法受理符合規定股東委託書徵求申請,相關資訊均已公開揭示在股東會開會通知中,供全體股東及市場查閱,從未將股東名冊資料主動提供予任何非依法取得資格的第三方。
可成科技指出,依法管理股東名冊資料,所有資料限於依法定用途由公司指定單位持有及使用,並受資訊安全政策嚴格保護,迄今未曾發生主管機關或司法機關認定之資料外洩情事,並已建立嚴格的資訊安全管理機制,確保股東個人資料受到妥善保護,未曾發生外洩情事,確保資訊安全無虞。
(首圖來源:可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