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 16 年仍未見回報,Robotaxi 離自動駕駛「終極夢想」依舊遙遠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14 日 8:10 | 分類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 電動車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投入 16 年仍未見回報,Robotaxi 離自動駕駛「終極夢想」依舊遙遠

Robotaxi 多少稱得上「神奇」商業概念,神奇在所有把 Robotaxi 當成主業務的公司還在虧損和燒錢;也神奇在燒了這麼多年錢,依然有新資方進入,更神奇是哪怕強如 Google,花了近 16 年,都沒完全確定 Robotaxi 長期商業模式。

這下,Robotaxi 的大玩家:特斯拉終於要來了。

模型不懂 Robotaxi

近日特斯拉公開重磅消息:6 月德州奧斯汀舉行 Robotaxi 產品發表會。CEO 馬斯克最新財報會議明確表示,團隊正全力以赴,目標是讓 Robotaxi 6 月發表會按時上線。Robotaxi 初期採邀請制,一般人需等到 6 月底或 7 月才能體驗,首批車隊 10~20 輛,之後會快速擴大。

儘管第一天上線車數仍在討論,但馬斯克強調目標是讓 Model Y 奧斯汀先「無監督自動駕駛」,但服務定價及範圍等關鍵都未公佈。Robotaxi 是馬斯克「欽點」的頭號專案,4 月特斯拉會議馬斯克拍板砍掉平價專案 Model 2,並將特斯拉未來押注自駕計程車 Robotaxi 和人形機器人等 AI 驅動專案。

哪怕眾多高層試圖用各種模型說服馬斯克「Robotaxi 盈利前景堪憂,年銷量可能遠低於馬斯克設想的數百萬輛,甚至可能長期虧損」,但馬斯克只回答「模型根本不懂 Robotaxi」,對前景充滿信心。

從實驗到商業的距離

說起 Robotaxi 的商業模式並不複雜,歷經幾輪變化後現在基本定型。市面還活著的 Waymo、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都定位自己是「技術提供者」,專注 Robotaxi 自駕軟硬體解決方案,幫助車廠生產端軟硬體前裝或後裝。車型研發和經營等交給主機廠和專業叫車平台做。

▲ Waymo 與極氪合作的 Robotaxi 車。

但商業模式確定只是第一步,除了技術升級,Robotaxi 離大規模經營盈利,至少還有三道難關要過。第一關是降低成本。現在 Robotaxi 還是很貴,因高水準自動駕駛需要昂貴的光達、高清鏡頭、雷達及強大計算平台。

儘管感測器價格逐年下降,但多套高階感測器的車輛造價仍很貴,Waymo 改裝自駕車生產成本高達 10 萬至 20 萬美元,百度第六代 Robotaxi 硬體成本約 25萬人民幣,小馬智行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成本雖下降 70%,業界預測成本依然有 20 萬人民幣。

專門 Robotaxi 成本遠超過普通車,使 Robotaxi 車隊前期開支龐大,且短期高於一般計程車,代表需龐大規模和長期經營才能回本。即使企業降本不容易,自駕車的安全性要求讓車廠不得不增加感測器冗餘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現在支援城市無圖 NOA 車型多只裝一顆光達,小馬智行新 Robotaxi 車足足裝了七顆。

況且與傳統叫車平台車和司機成本私人承擔,平台只撮合服務的輕資產模式不同,Robotaxi 商需自有並維護車隊,並支付保養、充電、停車等日常運維費用,進一步增加成本和資金壓力。

▲ 小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車。

經營中 Robotaxi 多參考計程車或叫車價格,以確保有市場競爭力。但這種價格水準很難使企業盈利,使用者對自駕車尚缺乏付費意願,普遍期待價格不高於跳表車資甚至更低,否則吸引力不足。另服務範圍有限,Robotaxi 常出現乘客單程載客後,空車返回基地,增加無效里程。夜間低峰時段,車輛更大量閒置,拉低平均日利用率。

正如業內所言,「Robotaxi 要成為規模化低利潤的生意,必須建立在極高的運營規模之上」,在運營企業達到高客載率、高里程利用之前,很難跑通盈利模式。

第二關是立法。Robotaxi 離不開法規。中國政策推動雖積極將智慧車和自駕列為戰略方向,密集推出指導,北京 2021 年 11 月開放首個 Robotaxi 商業化試點,允許百度 Apollo 等在亦莊區域載客收費。截至 2023 年底,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等十多個城市均公布政策,給予企業測試許可或示範經營資格。中國監管態度由謹慎走向開放,仍缺乏統一自駕法律體系,責任認定、事故賠償、數據安全等都不明確,不同城市法規要求都不同。

美國監管也無聯邦層級自動駕駛法,各州政策也不一樣,如亞利桑那州友善開放,如加州監管嚴苛甚至不准營運。通過法規是在保障安全與創新間取得平衡,統一自駕車登記車牌、道路測試到商業經營准入條件,以及發生事故時各方責任劃分和保險理賠機制,都是支撐 Robotaxi 真正上路的重要前提。

第三關是建立信任。目前 L2 輔助系統還是不成熟,很難談大眾對更高級自駕技術有多大信心。但中國消費者高達 80.35% 認為自動駕駛比人類更安全,且超過 86% 相信自駕技術有望達到並超越多數人類司機。且自動駕駛示範多的城市,居民信任度更高,自動駕駛更安全比例從 2022 年 88% 上升到 2023 年 90% 以上。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等歐美民眾對 Robotaxi 普遍謹慎甚至質疑。媒體頻繁報導自動駕駛事故,美國民眾信任度呈下降趨勢。2023 年美國汽車協會(AAA)民調顯示,高達 66% 對自駕車感到「恐懼」,只有 9% 表示「信任」,多起事故如 Uber 自動駕駛車 2018 年撞人致死、2023 年舊金山 Cruise 撞行人事件等使大眾疑慮加深。美國某些城市還抵制 Robotaxi,舊金山抗議者用三角錐癱瘓 Waymo 車,甚至塗鴉、砸毀和焚燒自駕車。

讀者可能懷疑,既然這麼難、這麼燒錢、短期也看不到成果,為什麼各公司都在堅持投資?Robotaxi 或者自動駕駛吸引力就在這裡,似乎近在眼前,但真正實現還需要更多突破、試錯和妥協。筆者 2020 年在廣州南沙第一次坐上 Robotaxi,看到方向盤無人操縱也會自動轉向變道,忍不住傳訊給朋友:「看,這就是未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Dllu,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