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輕薄手機多年後再次受重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6 日 8:10 | 分類 Apple , Samsung , 手機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為什麼輕薄手機多年後再次受重視?

近兩年來,智慧型手機市場突然掀起一股「輕薄風潮」。隨著傳聞中的蘋果 iPhone 17 Air 以及三星最新發表的 Galaxy S25 Edge 等纖薄機種陸續出現,業界與消費者對輕薄機款的討論再度升溫。三星在 2025 年 5 月宣布全球首發最輕最薄的 Galaxy S25 Edge:機身僅 5.8 公釐,重量只有 163 克;蘋果方面則有消息稱下一代 iPhone 將加入 Air 超薄新機型(預估厚度 5.5~6.25 公釐),有機會成為「史上最薄 iPhone」。ICC Insight 分析師 Ben Wood 指出,2025 年下半年或將成為輕薄機競賽的年代,且認為小米、榮耀等廠商也可能跟進「超薄」路線。

而這樣的風潮曾經在智慧型手機最早流行的幾年出現過,後來這個風潮就逐漸退去了,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輕薄」的風潮逐漸回歸呢?

手機輕薄設計的演進歷程

回顧過去十年,智慧機的外型設計一路變化,在追求大螢幕、高效能的同時,也曾經掀起過多次「追求極致輕薄」的浪潮。後期的功能機如傳說神機 Nokia 3310 的厚度為 1.26 公分,但前幾代的早期神機 Nokia 6150 厚度則超過了 4 公分。在在 2010 年代初期,手機厚度已從功能機的 1~1.5 公分迅速輕薄化,只要你是手機廠商就是以輕薄短小做為目標。蘋果與三星曾為「薄型旗艦」激烈較勁,蘋果 2012 年推出 iPhone 5,機身僅 7.6 公釐、重量 112 克,媒體稱為「最輕盈的 Retina 手機」;兩年後 iPhone 6 更把厚度壓到 6.9 公釐、重量 129 克,但足以讓蘋果發表會強調「比上代再薄 10%」。三星早在 2011 年就以 Galaxy S2(8.49 公釐、116 公克)打出「世界最薄雙核心手機」口號;2014 年更以金屬邊框 Galaxy Alpha(6.7 公釐、115 公克)挑戰蘋果的輕薄定位,隔年也將 Galaxy A8 做到僅 5.9 公釐,GSMArena 稱為「幾乎看不見側面的超薄機身」。

中國品牌也曾積極投入極薄研發:例如 2012 年 OPPO 推出厚度僅 6.65 公釐的 Finder 機,一度稱霸「全球最薄智慧手機」;同年 vivo 也曾推出厚度 6.55 公釐的 X1;2014 年 Gionee 推出 5.5 公釐 Elife S5.5,OPPO R5 以 4.85 公釐打破紀錄;2015 年則由 vivo X5 Max(4.75 公釐)蟬聯最薄寶座。這些機種通常以極簡金屬外殼著稱,並以「輕薄時尚」為賣點。

然而,手機設計風格也隨時間演進。後來旗艦機逐漸採用玻璃及大螢幕、無線充電、多鏡頭、大電池容量等設計,導致機身又開始加厚加重。以 iPhone 為例,就是從 iPhone X 開始加入不鏽鋼框、玻璃背蓋導致重量大幅飆升,從 iPhone 8 的 148 克變成 174 公克,而 iPhone 11 系列的大電池跟雙鏡頭模組又導致重量變成 194 公克,到最近的 iPhone 13 系列,Pro Max 機型重量達 238 公克,厚度也超過 7 公釐。其他品牌如三星、華為、小米旗艦機型,多配備逾 4,500~5,000mAh 的大電池和複雜的相機模組,重量常超過 200 公克。相比於輕薄來看,相機效能與手機效能成為重點,即便蘋果或不同廠牌偶爾會有輕薄機型面市,但也屬於偶一為之。

▲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重量都超過 200 公克。

輕薄回潮的動力:需求、輿論與品牌策略

那麼,為何如今輕薄機再次受到青睞?一方面,消費者習慣已有所轉變。隨著旗艦機普遍超過 200 公克,不少人開始抱怨長時間單手操作沉重疲累,有更輕薄需求浮現。尤其是上班族與女性用戶傾向小巧便攜,這點從三星對目標族群的定位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各大科技媒體和評論人士也推波助瀾。市場研究機構 CCS Insight 首席分析師 Ben Wood 就認為「2025 年下半年,輕薄當道」,暗示各大廠將互相競爭誰能推出更輕薄的旗艦機。新聞報導和網路論壇經常討論「輕薄手機回歸」的可能性,使得相關話題持續發酵。

品牌策略亦推波助瀾──蘋果多年來未嘗試更薄機型,主要強調效能、相機和續航;但為了提振近年銷售下滑,已計畫在 2025 年推出全新超薄設計的 iPhone 17 Air。光是這個消息就足以刺激其他廠商跟進──例如三星顯然搶先發表 S25 Edge,新機不僅標榜輕薄,更宣稱要搶先滿足設計導向的消費者需求。三星此舉顯然是後發先制,試圖在蘋果尚未推出薄型機前搶占話題,至於中國品牌,小米與榮耀雖尚未宣布超薄新機,但外媒預測可能加入輕薄競賽的選手。事實上,過去中國廠商如 OPPO、vivo 不太會在潮流落後,小米和榮耀也有能力開發輕薄產品線。

消費者評論也證實輕薄手機的吸引力。SimplyMac 的文章提到,許多用戶表示輕薄手機便攜性是購買主因,用戶甚至願意犧牲部分電池續航,以換取更輕重量和更好手感。不過 CNET 也質疑,輕薄手機長期市場吸引力尚未確定。市場調研機構報告也透露,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增長放緩,各廠商追求新差異化路線,顯示消費者對創新形態機種有高接受度。綜合來看,輕薄手機話題已成為廠商年度規劃的一環,市場真實觀察到各路媒體和分析師都在討論「超薄旗艦是否會重現」的可能性,進一步形成業界共識。

技術挑戰:極致輕薄的硬體困境

但要保持現有的高規格、卻又要重量減輕 30~40 公克,其實對手機來說是個巨大挑戰。例如電池是手機最重的之一,為了減重,手機必須採用更薄的電池,導致容量下降。舉例來說,三星 S25 Edge 機身僅 5.8 公釐,電池僅 3,900mAh,比三星同尺寸或類似尺寸的機型普遍 5,000mAh 短超過二成,手機如果越薄,電池就越小,續航力受限。換句話說,輕薄設計需妥協續航,或用充電技術(快充、無線充電)部分彌補不足。但假設使用場景都在都會區域,幾乎很難有電力不足問題,不要沒事幾小時就充電,大部分使用影響都不大。

但散熱結構就不一樣了,高階處理器(如 3 奈米 A 系列或 4 奈米 Snapdragon)發熱量大,厚度受限的機身可用於散熱的空間自然減少,三星為了解決 S25 Edge 的散熱問題,重新設計了內部蒸氣室結構,盡可能薄化卻仍維持散熱效率。不過散熱空間減少意味著散熱零件面積小,溫度管理難度提高。很明顯,極致纖薄的裝置往往在散熱和穩定性上會有明顯犧牲,iPhone 17 Air 傳聞中就可能因設計窄小而影響散熱──事實上即便是較厚實的手機都有可能有發熱的狀況,因此才有所謂降效能藉以散熱的電力管理架構出現,而這在目前的超薄手機上可能會是常態,這可能會對一些重度使用場景不利:例如打遊戲、4K 錄影等。

另外,多鏡頭相機在現代旗艦機中已幾成標配,但鏡頭與感光元件的厚度通常較深。DxOMark 指出,用戶要求的薄型機身「極大地限制了相機模組的尺寸」,攝影設計師必須在有限的厚度內塞入各式鏡頭。因此若機身再薄,勢必需減少鏡頭數量或採用「橫向排列」方式,甚至放棄某些功能(例如高倍變焦)。例如 S25 Edge 僅配備兩顆後鏡頭(200MP 主攝、12MP 超廣角),沒有像 Ultra 機型那樣加上長焦模組,以減少厚度;相對地,iPhone 17 Air 傳言也可能僅配置單鏡頭來達到極薄。鏡頭厚度的削減,意味著光學表現或變焦能力會下降,畢竟拍攝能力仍然與物理元件有高度相關──或許有一天相片都會用單鏡頭運算,到時就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薄單鏡頭手機。。

結構與組件厚度:要將手機本身做薄、做輕,許多內部零件如印刷電路板、電源傳輸系統和框架材質都要重新設計。例如三星官方承認,為達到 S25 Edge 的纖薄,他們降低了主板與散熱裝置的厚度,並改用鈦合金和更薄的玻璃來強化強度。然而,更薄的結構件通常抗彎曲性較差,也較易受撞擊損傷,這需要透過材料科技(如陶瓷玻璃、鈦金屬合金等)來補強,而材料成本也隨之增加。

輕薄手機的回歸反映了消費者需求而重新發展的技術創新,這是隨著電池技術、顯示器技術、材料科學的進步而得以突破的物理限制,藉此推出更輕薄且功能強大的設備。然而,輕薄設計是否能成為主流,仍取決於消費者對功能與便攜性的權衡偏好──畢竟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已經習慣重的手機,輕薄目前看來會是有一定的市場,但是否會取代大型旗艦手機成為主流,可能還是要看之後的市場發展。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