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報導,英特爾傳出已接觸過去合作夥伴──科技大廠蘋果,尋求進行一項策略性投資。因為英特爾相信,來自蘋果的投資將有助於提振其業務發展,因此造成英特爾的股價在美股收盤時上漲超過 6%。然而,針對這條潛在的救命索,一群英特爾的董事會前成員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蘋果的投資並非英特爾真正所需要的。該公司真正的救贖,反而在於實施私有化,這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美國政府的大量投資,以及最近來自 AI 市場領導者的輝達 (NVIDIA) 的可觀投資帶動下,英特爾的股價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已飆升了近 60%。然而,儘管英特爾渴望獲得蘋果的策略性支持,但分析人士和前董事們普遍對此類注資的長遠效益表示懷疑。即便來自蘋果可能的可觀投資,預期會在短期內帶來良好的表面現象,但它很可能無法解決英特爾更深層次的問題。
原因在於蘋果是強大跨國公司,但仍是設計公司,並未具備解決英特爾製造核心挑戰的能力。英特爾所面臨的根本性困境,源於其在先進晶片製造方面無法與台積電競爭,而這是一項單純依靠資本投入可能難以戰勝的挑戰。而且,這類挑戰的性質在最近輝達的投資案中已有所體現。輝達最近投入的 50 億美元曾短暫提升了市場情緒,但對於解決英特爾長期的營運瓶頸卻沒有發揮任何實質性作用。
因此,市場普遍意識到,英特爾需要的遠不只是一個合作夥伴或一張支票,它需要的是一場徹底的轉型。這場轉型,並不會僅僅來自另一家設計公司的資金注入。除非蘋果同意成為英特爾目前迫切需要的晶圓代工客戶,否則其投資可能不會帶來超出短期炒作範圍的任何結果。所以,與尋求其他公司投資策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特爾的四位前董事認為,實施私有化可能是該公司解決困境的答案,並可能為這家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釋放出具備「轉型性」的優勢。
前董事認為,實行私有化將使英特爾擺脫公開市場對財務表現的壓力。在沒有這種壓力束縛的情況下,公司將能夠對其龐大的集團重組,將業務拆分成更專注、高價值的單位。而這些考能的高價值單位包括晶圓代工業務、晶片設計部門、伺服器業務,以及 Mobileye 的自動駕駛技術部分。而私有化所有權將賦予英特爾實施大膽資本配置的能力。根據分析,英特爾可能需要高達 1,000 億美元的投資才能與台積電進行有效的競爭。因此,私有化有望吸引到這筆巨大的資金。
此外,此舉還有助於英特爾扭轉其面臨的人才流失問題。因為透過私有化結構,公司可以向頂尖人才提供具備競爭力的薪資和股權上漲空間,從而吸引和留住關鍵技術人員。
整體來說,前董事認為,在美國政府的協調,以及先進科技企業的支持下,英特爾可以在私有化狀態下執行一項複雜的業務分拆。這種大規模且深入的結構性變革,將是公開市場所無法容忍的。因此,擺在英特爾面前的抉擇,不僅是資金來源的問題,更是其經營模式的根本性轉型問題。要選擇短期投資的表面現象,還是選擇私有化帶來的長期結構性變革,以應對來自台積電等對手的激烈競爭,並解決其根深蒂固的製造挑戰。其結果,都將為產業帶來重大影響。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