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前的現在,沒人相信 iPhone 能成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7 月 01 日 22:22 | 分類 Apple , iPhone , 科技史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15 年前的現在,沒人相信 iPhone 能成功

15 年前初代 iPhone 上市,Apple Store 外都是人,這種景象一直持續到現在 iPhone 發表。蘋果總有種魔力,每當新品發售,世界各地 Apple Store 外總有一群人等著,甚至為了拔得頭籌,還會提前在 Apple Store 外夜排。

2007 年 6 月 29 日一早,蘋果高層分別到不同城市 Apple Store 見證歷史一刻。Phil Schiller(全球行銷副總裁)去芝加哥,Jony Ive(首席設計師)和設計團隊去舊金山,賈伯斯則現身離他家只有一英里半距離的 Palo Alto Apple Store。與賈伯斯一起見證歷史的還有 Mac 團隊前靈魂人物、聯合創辦人 Steve Wozniak 及 Bill Atkinson 等。

▲ 賈伯斯在 iPhone 首賣日現身 Apple Store。(Source:Palo Alto Online)

毫無疑問,iPhone 是蘋果史上最重要的產品,蘋果高層或 iPhone 創造者一起現身各地 Apple Store,與眾多用戶一同見證,十分罕見。

沒人相信 iPhone 會成功

從 2007 年 1 月發表,再到 2007 年 6 月底上市,時隔半年。期間不光開發團隊為了趕進度而備受煎熬,分析師和資深媒體也沒閒著,不過他們也不會幫蘋果打氣或肯定,而是徹底站在對立面,集體看空。

微軟 CEO、RIM CEO、彭博社、商業週刊等均認為 iPhone 根本贏不了,在黑莓、諾基亞、摩托羅拉面前,就是蚍蜉撼大樹。業界如此狗眼看人低,因斷定初代 iPhone 外觀與操作方式根本無理。

2006 年第四季,全球售出 2,200 萬支智慧手機,但被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和 Palm 瓜分。當時手機是長方形,上半部是螢幕,下半部是按鍵。且人們認定手機就是長這樣,從螢幕取得資訊,鍵盤輸入,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互動方式。

iPhone 出現前,可能沒人知道可像翻書翻照片,可用手指捏合就縮小圖片,點擊頭像打電話。2007 年 1 月 MacWorld 大會,賈伯斯點擊艾夫(Jony Ive)頭像與觀眾席的艾夫通話時,很多人把這通電話與百年前貝爾(Bell)那通電話相提並論,是時代的縮影。

有趣的是,賈伯斯向世界介紹 iPhone 時,iPhone 仍是未完成品,無論硬體還 iOS 都有不少問題。為了讓賈伯斯順利發表,iPhone 開發團隊制定嚴格流程,比如只播歌曲或影片的一部分,先寄信再上網等。

不到半年,即使業界一片反對,6 月 29 日蘋果依舊解決許多問題,如期出貨。意外地,iPhone 最大問題是太受歡迎,導致 AT&T 行動網路因流量大增差點崩潰。微軟高級行銷總監 Richard Sprague 曾篤定 iPhone 到 2008 年銷量也不會超過 10 萬支,然而初代 iPhone 只花 74 天銷量就超過 100 萬支。

微軟 CEO 史蒂芬·巴爾默(Steve Ballmer)2007 年 4 月今日美國訪談同樣認為 iPhone 沒有機會活下去。15 年後,單 iPhone 就占全球手機市場 40% 銷售收入,為蘋果貢獻近 60% 營收,且全球超過 10 億支 iPhone 使用中。

iPhone 誕生,其實是為音樂業務

從做手機到上市,不過就兩年。這兩年研發幾乎就是蘋果 30 多年技術積累的縮影。2004 年 iPod 如日中天,憑一己之力顛覆傳統音樂產業,但蘋果行銷副總裁 Greg Joswiak 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反而監視其他手機廠商是否也想把音樂播放機整合手機,威脅到 iPod 的地位。

▲ 與摩托羅拉合作的 iTunes Phone。(Source:Cult of Mac)

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出擊,但蘋果並不想做手機,因賈伯斯認為手機商限制太多,無法照自己想法製造設計,但看手機市場增長又不想放棄這部分音樂業務,於是找上摩托羅拉,把 iTunes Store 服務放入 Rokr,算賈伯斯的小妥協。同時蘋果軟體副總裁福斯托(Scott Forstall)也組了小團隊,為 Project Purple(紫色專案)開發軟體。

之後幾個月,都會在蘋果總部 2 樓小房間匯報賈伯斯,打動賈伯斯後,再展示給其他高層看。2005 年摩托羅拉 Rokr 表現相當不理想,加上蘋果軟體團隊提出十分前衛的互動點子,讓賈伯斯推進了Project Purple 進程。

iPhone 幾乎可看到蘋果所有產品的影子

iPhone 多點觸控互動蘋果早就有了,不過是因工程師 Brian Huppi 為沒有滑鼠用時偶然發明的方法。賈伯斯起初駁回,認為將 Mac 介面放入觸控板很笨,且觸控板面積與桌面相當,不夠優雅。艾夫則換個角度,如果技術用在相機背面,數位相機就能拿掉許多按鍵,只放一塊螢幕。最終保留的「多點觸控」技術,也成為最後 iPhone 互動的基礎。

至於相機背後只有螢幕的創意,由 Leica T 採用,一體式 CNC 切割,加上整塊螢幕,與艾夫想法如出一轍。徠卡設計師安德列亞斯·考夫曼(Andreas Kaufmann)受訪表示,身為艾夫設計風格粉絲,他就是在模仿強尼·艾夫。

▲ 十分 Ive 風格的 Leica T。

強尼·艾夫領導的蘋果設計團隊是蘋果產品的靈魂,艾夫不僅對線條、曲線很有研究,多年來也不斷精進對工業材料的理解。2004 年開始,他努力控制鋁材製造時出現的黑條紋,甚至深入供應鏈學習,如何參入定量鎂、鐵以最大限度保持鋁原本色彩與提高硬度。

iPhone 發表後,艾夫設計團隊的材料專家越來越多,甚至收購芝加哥 QuesTek Innovations,其握有為賽車、火箭製造鋼材的專利。初代 Apple Watch 蘋果一口氣推出三種材質,鋁鎂合金外還有不鏽鋼與純金錶殼。

iPhone 誕生是賈伯斯完全掌控軟體,也是艾夫對工業設計的極致追求,他們兩人背後,把 iPhone 從蘋果總部 2 樓桌子帶到世界各地 Apple Store 的人卻是提姆‧庫克。

2006 年 12 月 iPhone 發表前夕,艾夫越過整個太平洋到達深圳富士康,從預產一百多支 iPhone 挑了 30 支帶到發表會用。艾夫轉身與設計副總裁 Nick Forlenza 說,任一支都可送給賈伯斯檢查,就與 Canon 相機一樣精細。富士康製程給了艾夫信心,蘋果可做出數百萬支同樣精細的手機,他也不必萬里飛來監工。

提姆‧庫克,iPhone 背後的男人

庫克加入蘋果前就因康柏管理供應鏈出名,選擇深圳富士康代工也屬於庫克的工作範疇。早期 iPhone 觸控螢幕並非玻璃而是塑膠,賈伯斯偶然發現很容易刮傷,量產版決定改用玻璃。賈伯斯致電康寧,兩方一拍即合,不僅為 iPhone 帶來堅固的玻璃面板,也拯救了康寧。

但不到 6 個月要把從未量產的技術商業化,並產生夠用的玻璃面板,實屬不易。庫克與康寧共同把肯塔基玻璃工廠轉成 iPhone 螢幕生產廠,且準時趕上開賣日,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些都沒有軟體工程師、工業設計師那麼光鮮亮麗,是常人難以看到檯面下工作。

「他看不見的工作成為蘋果的祕密武器」。

1984 年超級盃,蘋果播出著名〈1984〉廣告,暗指 Mac 挑戰舊時代 IBM,重新樹立 PC 標準,2007 年上市的 iPhone,則開創「智慧手機」新時代,引領人們開啟全新的數位生活。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蘋果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