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爆炸之初就誕生的上古原初黑洞存在,新研究指出,每十年至少會有 1 個超小原初黑洞穿越內太陽系,並產生科學家能檢測到的微小重力效應,比如火星悄悄移動 1 公尺。 繼續閱讀..
火星若輕微異常擺動,可能與路過的原初黑洞有關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18 日 12:52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火星若輕微異常擺動,可能與路過的原初黑洞有關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18 日 12:52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如果大爆炸之初就誕生的上古原初黑洞存在,新研究指出,每十年至少會有 1 個超小原初黑洞穿越內太陽系,並產生科學家能檢測到的微小重力效應,比如火星悄悄移動 1 公尺。 繼續閱讀..
望遠鏡搜索大麥哲倫星雲,發現數顆古老二代恆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30 日 17:3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人體血管中的鐵、牙齒中的鈣、為思考提供動力的鈉,這些成分都始於某顆死去已久的恆星心臟,若我們能找到活著的古老恆星,就有機會了解更多數十、數百億年前宇宙化學成分。最近,一群科學家將望遠鏡瞄準構成大麥哲倫星雲的恆星,幸運發現從一代恆星灰燼中誕生的古老二代恆星。 繼續閱讀..
銀河系磁場結構的最新研究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19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宇宙磁場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天文學前線研究的長期未解之謎,雖然仍不知道磁場如何產生,但天文學家確信銀河系有既有磁場結構。然銀河系大尺度磁場結構,數十年來一直是許多天文學家的重大挑戰。最近新研究揭示銀河系銀暈巨大的環狀磁場結構,對宇宙射線的傳播至關重要,且為星際介質物理過程提供重要約束。 繼續閱讀..
發現質量相當太陽 2,600 兆倍的超星系團,光走 3.6 億年才能到另一端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21 日 16:5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如果說銀河系算輕量級選手,那麼新發現的 Einasto 超星系團絕對是重量級選手。這個新發現的宇宙巨大結構距離地球約 30 億光年,總質量相當於太陽 2,600 兆倍,假如有道光從這個超星系團一端發出,它需要走 3.6 億年才能到達另一端。 繼續閱讀..
形成潛在適居星球關鍵成分!嬰兒恆星周圍檢測到豐富有機分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14 日 16:4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對形成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元素,是否也存在於宇宙?若有,它們是否普遍?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對 2 顆年輕原恆星的觀測結果或許可以解答。 繼續閱讀..
大爆炸後幾秒鐘,生命可能就出現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11 日 12:44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先有地球才有生命,還是先有生命才來到地球?從廣泛定義來看,生命甚至可能在大爆炸後僅僅幾秒就出現。 繼續閱讀..
銀河系住在宇宙空洞郊區,或能解決宇宙膨脹速度測量不一問題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06 日 12:57 | 分類 天文 | edit |
當我們凝視宇宙,會看到像星星一樣遍地點綴的星系,很容易以為星系在整個時空分布均勻,實際上星系傾向聚集於宇宙網節點、纖維狀結構上。但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銀河系有點異類,我們並未落在宇宙網星系都市區,而更像坐落於被稱為空洞的郊區。 繼續閱讀..
餵養星系的隱晦氣體輸送帶,科學家首直接探測百億光年外宇宙網的光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30 日 14:3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就像河流匯入海洋,宇宙中連接星系、由絲狀氣體流構成的宇宙網也滋養著所有,只不過這種結構非常微弱難見;直到最近,科學家第一次直接捕捉到從宇宙網發出的直射光。 繼續閱讀..
宇宙最熱的地點在哪裡?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22 日 17: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太陽是太陽系最灼熱的天體,但與宇宙其他物體相比,太陽溫度也瞬間相形見絀。那麼全宇宙最熱的地方在哪呢?根據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Daniel Palumbo 說法,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會出現宇宙最高溫,尤其是正在吸積的超大質量黑洞。 繼續閱讀..
假如漂流行星遍布宇宙,要如何找尋發現?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06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曾經認為,行星是在恆星周圍特定軌道形成,之後就在軌道穩定運轉,不會改變。但據近期觀測和模擬計算結果,行星系統形成初期,其實非常不穩定,此時各行星運轉時會相互共振,使行星不斷變化或互換軌道,直到多餘行星拋入宇宙後,系統才會逐漸穩定。
恆星可以吃掉行星又把它們吐出來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1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儘管很悲慘,行星被母恆星吞噬是整個宇宙的普遍情況,但不必然以厄運告終。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利用電腦模擬發現,行星不僅恆星吞噬時能存活,且還可以推動恆星演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