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壯觀影像的主角是螺旋星系 NGC 2283,由韋伯望遠鏡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拍攝,令人驚訝的是韋伯只花 10 分鐘,就收集到這張照片的數據。 繼續閱讀..
韋伯新影像!NGC 2283 展現恆星誕生與死亡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03 日 22:07 | 分類 天文 |
韋伯新影像!NGC 2283 展現恆星誕生與死亡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03 日 22:07 | 分類 天文 | edit |
首圖壯觀影像的主角是螺旋星系 NGC 2283,由韋伯望遠鏡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拍攝,令人驚訝的是韋伯只花 10 分鐘,就收集到這張照片的數據。 繼續閱讀..
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星團有不少險惡地帶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已知銀河系許多恆星周圍有系外行星,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棲息地。然而,並非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甚至有些地區充滿險惡挑戰。天文學家逐漸揭示出這些危險區域,這些地方因為充滿高能輻射,使原始行星盤難以維持,最終無法成為穩定的行星家園。
環繞銀河系的半人馬座 ω 星團,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強力證據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11 日 17:4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中等質量黑洞是黑洞演化過程的缺失一環,迄今只有寥寥數個候選對象。最近,天文學家分析了哈伯望遠鏡逾 500 張影像數據,從半人馬座 ω 星團內找到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強力新證據。 繼續閱讀..
距離地球最近的超級星團,4 光年範圍內擠上千顆恆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7 日 12:4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距離地球最大、最近的超級星團「維斯特盧一」新照釋出!天文學家近日利用錢卓拉 X 射線天文台觀察了這個銀河系主要恆星生產工廠之一,進一步探索宇宙恆星工廠內部如何運作。 繼續閱讀..
理應存在但找不到的天體,中等質量黑洞如何形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25 日 12:5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黑洞是平均密度很高的天體,但不同黑洞質量差距卻很大,而介於最小與最大黑洞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缺乏確鑿觀測證據。天文學家一直在思考中等質量黑洞如何形成,最近一項新模擬結果顯示,這類神秘黑洞可透過 3 個條件在星團中誕生。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的小把戲,能讓我們「看見」暗物質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07 日 16:30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暗物質是宇宙最大謎團之一,我們確定它們存在,卻從未能親眼看見。不過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觀察星系團內光(intracluster light)的小把戲,或許我們很快就能「看到」暗物質。 繼續閱讀..
離地球最近的星團,可能被暗物質塊扭曲成怪狀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9 日 16:58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銀河系中最接近太陽系的恆星集團「畢宿星團」,似乎正被暗物質團塊撕裂開來。 繼續閱讀..
高能之謎,科學家試著解開宇宙射線的謎團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宇宙射線是由高能量的質子、氦原子核(兩者共占 99%)和其他高能量的粒子組成,以趨近光速撞擊地球大氣,並和大氣作用產生 X 射線、質子、中子、緲子、介子、微中子等二次宇宙射線。宇宙射線可能源自太陽、銀河系或其他星系,早先認為極高能量的宇宙射線是由超新星爆炸所產生。 繼續閱讀..
黑洞與中子星合併可能悄無聲息,在稠密星團中或有跡可循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5 月 20 日 9:56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如今聽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合併的事件,我們或許不會太驚訝,但科學家最近又有一點新發現:這兩者在宇宙曠野與在稠密星團中的合併情景可能不太一樣。 繼續閱讀..
星系碰撞已出現跡象,銀河系郊區發現一群年輕恆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10 日 14:38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散布在銀河系邊緣的恆星通常都是老年恆星,然而最近天文學家在邊緣找到一群年輕恆星,並且光譜分析表明,這些新生恆星並非由銀河系物質構成。我們都知道大麥哲倫雲在未來數十億年將與銀河系碰撞,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年輕恆星的誕生可能就是銀河系與大麥哲倫星系碰撞的前兆。 繼續閱讀..
同樣年齡的星團,外觀不見得也相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28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星團由數十到上百萬顆不等的恆星組成,恆星彼此間的重力交互作用會讓星團結構隨時間而改變,天文上稱為「動態演化」(dynamical evolution)。 繼續閱讀..
科學家觀測到稀有黑洞撕裂恆星,或可成最有力中等質量黑洞候選人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8 年 06 月 19 日 17:57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科學家觀測到有史以來最有力的中等質量黑洞候選人吃掉恆星,這是一種非常罕見、比超大質量黑洞還難以捉摸的天體,更是宇宙天體演化中一個尚無法確認的空白環節。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為附近星系做出最全面的紫外光測量成像地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8 年 05 月 21 日 20:44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會員專區 | edit |
一個國際天文團隊最近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完成了名為 LEGUS(Legacy ExtraGalactic UV Survey)的調查計畫,創建出有史以來對附近星系最全面的紫外光測量,包括約 8,000 個年輕星團與 3,900 萬顆藍星在內的高分辨率紫外光譜。 繼續閱讀..
中研院天文所 ALMA 觀測發現巨型分子氣體旋臂,為孕育大質量恆星的搖籃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5 年 05 月 20 日 14:40 | 分類 天文 , 市場動態 | edit |
中研院天文所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呂浩宇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藉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 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 ALMA) 觀測,成功解析埋藏於分子雲 G33.92 + 0.11 中心之大質量恆星團形成區域之精細結構。觀測結果對以往認知中極為複雜渾沌的大質量星團形成過程提供大幅簡化的幾何與動力學架構,為了解星團中恆星質量的分布豎立了新的里程。本研究成果已刊登於 4 月 28 日出版之《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ApJ)。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