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讓你管」,Google 的五個不可思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11 月 16 日 0:00 | 分類 Google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就是不讓你管」,Google 的五個不可思議


《Google 模式》為什麼能夠盤據亞馬遜排行榜冠軍一個半月?Google 高層又如何打臉麥克波特競爭優勢、七人極限論與在家上班的管理理論?

在海峽兩岸擁有廣大網路粉絲的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最近在臉書上鼓勵創業者,多吸收養分:少看無聊八卦電視,多看有價值的英文網站和有養分的書(例如:Zero to One,How Google Works)。

被李開復點名的兩本書,來頭都不小。第一本,是 Pay Pal 創辦人寫的,中文譯為《從 0 到 1》;第二本中文譯為《Google 模式》(11 月 7 日中文版上市,天下雜誌出版),9 月 23 日美國版出版迄今,不僅連續盤旋亞馬遜 Amazon 管理商業書排行第一名,更獲選為年度編輯選書。

1998 成立,2004 上市,2007 年被收進牛津辭典變成一個動詞的 Google,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新聞界想要了解、解密的對象。舉凡這家公司併購了什麼公司?推出什麼新產品?甚至,如何考進 Google?都可以變成新聞,甚至寫成書。

外人看這家公司有如瞎子摸象,很難抓住重點。也因此,由在 Google 工作超過 10 年的董事會執行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與前資深副總羅森伯格(Johnathan Rosenberg)的自報山門之作,一出版就引起話題。

讀完這本書有種感想,這本書如果是由 Google 兩位創辦人布林與佩吉來寫,未必會比較精彩。因為兩位創辦人都是學校畢業直接創業,不像施密特與羅森伯格經歷過新舊企業與管理的洗禮,透過對比來呈現,讓人體會更深。

書開頭的兩段小故事,就讓習慣於舊商業世界的人感到訝異。

2001 年施密特獲聘到 Google 當執行長,到了分配給他的辦公室,就發現辦公室已經被幾位軟體工程師占用。幾個星期後,另一位搜尋引擎工程師因為自己的辦公室已經有五位居民,空間不夠,發現施密特辦公室比較大,就決定搬進來,兩人共用辦公室好幾個星期。

 

不可思議一:做產品計畫,不如問問工程師

羅森伯格是施密特找來的左右手,是個老練的產品經理。一開始,他以為是被請來導入關卡式的產品開發流程。進來幾個月後,他向佩吉提出產品計畫書,佩吉問他:「你有見過那支團隊超前計畫的規劃時程嗎?」「你的團隊有作過比計畫還好的產品嗎?」羅森伯格連答了兩個沒有。

佩吉說:「那要這個計畫幹什麼?這只會讓我們礙手礙腳,一定會有更好的方法,去找工程師談談吧!」

施密特與羅森伯格說:「當時我們知道,我們兩人在二十世紀學到的很多東西是錯的,得重頭來過。」

施密特與羅森伯格的探索之旅,在 13 年後寫成了這本書。書裡充斥著對傳統管理學的挑戰與不可思議,以下舉出數例:

 

不可思議二:知識工作者得進化為「智慧創做者」

譬如:他們發現,人人都說知識經濟時代,工作人必須自我定位為知識工作者。但其實在網際網路世紀要成功,當非傳統類型的知識工作者還不夠,必須是「智慧創做者(smart creative)」。

兩位作者界定,智慧創做者的特質是不被特定工作局限;不規避風險,也不會因為冒險失敗而受到處罰或壓抑;不被職位定易的角色或組織架構局限。他們不同意某件事時,不會默不作聲。他們很容易感到乏味,因此經常變換工作。創做者,強調「做」,因為這群人必須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但必須具備商業頭腦、創造力,以及實踐執行的能力。

Google 兩位創辦人一直很堅持,Google 人必須有工程師背景,即使到現在公司這麼大,工程師背景仍維持過半。就是強調做的重要。人才也是 Google 花最多心力的工作。

 

不可思議三:相信大家湊在一起的力量

也令外人驚訝的是,當美國許多公司都已經讓員工在家上班,Google 這家酷公司卻還是相信大家湊在一起才有激盪的活力。外人常看見寬敞的 Google 校園與無限量提供全球美食的餐廳,卻鮮少有人知道, Google 認為寬廣的辦公室與高級辦公家具,吝嗇無妨。

施密特執行長的辦公室會擠進一個工程師,一個辦公桌可以擠兩個人,辦公區一伸手就可以碰到別人的肩膀,方便無障礙溝通與點子交流。而且 Google 不會辦整潔比賽,也不會選小黑豬,因為他們認為雜亂是自我表達與創新的附產品。

當然 Google 的辦公室裡有很多僻靜設施,餐廳與小廚房都有隱密角落,但當員工回到座位,他們認為周遭應該充斥自己的隊友。

 

不可思議四:就是不讓你管的七法則

管理學上常說,一個人管理的極限是七個人,因此每個主管的直接下屬不該超過七人。但在追求組織扁平化的 Google,七的法則卻變型了。

施密特與羅森伯格指出,Google 的七法則是指「最少七個人」,因為這樣一來,有這麼多直屬下屬的主管根本無力好好管,沒辦法管到雞毛蒜皮,只能放任這群「智慧創做者」自我發揮。

 

不可思議五:打臉波特競爭優勢理論

施密特與羅森伯格也直接挑戰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當外界總是用 SWOT 分析制定策略,Google 認為技術洞見才是堅實根基。

他們直言,波特理論可能只對以數字衡量成功的既有公司有效,但一旦只狹隘地操作自己的競爭優勢來進軍相關市場,就永遠無法破獲顛覆一個產業或讓你的事業轉型,也永遠無法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