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創新者們》──英特爾、微處理器與矽谷的串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8 月 26 日 17:16 | 分類 推薦書摘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書摘】《創新者們》──英特爾、微處理器與矽谷的串連


這是一本傳記,但不是為單一人作傳,而是刻畫了百年來推動數位革命的一群秀異之士,男女老少皆有。作者在序中,開宗明義的說:電腦與網路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明,但它們的創造者卻鮮為人知。電腦與網路並非由傑出發明家獨自在閣樓或車庫中構思而成的,數位時代大多數的創新其實都來自集體創作。許多有趣迷人的發明家參與其中,有些人極富創意巧思,少數人甚至是天才。

這本書談的正是這些先行者、駭客、發明家和創業家的故事──他們是誰、他們的心智如何運作,以及他們為何擁有豐富的創造力。並描繪他們如何合作,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為何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力。以下是由《天下文化》授權,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英特爾的成立

微晶片(積體電路)的市場興起後,不出所料,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及儀器公司在 1959 年決定行使權利,收購快捷半導體公司。八位創辦人因此一夕致富,但也埋下不和的種子。位於帕洛奧圖的快捷公司內部也有很多問題。工程師紛紛求去,開始在矽谷四處播種、開枝散葉,於是出現所謂的「快捷之子」(Fairchildren):從快捷散發的孢子所迸出的新公司。

到了 1968 年,連諾宜斯都準備離開,因為快捷公司(甚至連在帕洛奧圖的半導體事業部)已經變成太過龐大的官僚系統,諾宜斯渴望卸下管理重擔,回歸實驗室。

「公司變得愈來愈大以後,我愈來愈沒辦法享受日常工作的樂趣。」諾宜斯在辭職信中表示:「或許部分原因是我在小鎮長大,我喜歡小鎮的人情味,現在我們雇用的員工人數已經是我家鄉人口的兩倍了,」他說,他只想:「重新接近先進科技。」

諾宜斯打電話給洛克時(當初是洛克協助快捷半導體搞定資金問題),洛克脫口而出:「你為什麼拖了這麼久?」

洛克向他保證這是很簡單的事。還有什麼比這個情況更符合他的投資信念──投資根據的是對公司經營者的評價,而不是諾宜斯和摩爾未來將領導的企業。他幾乎問都沒問他們打算做什麼產品,最初甚至認為,他們連描繪新創事業的經營企劃書都不必寫。洛克後來聲稱:「在我參與的所有投資案中,唯有這個案子,我是百分之百確定日後一定會成功。」

洛克親手打了一份三頁半的文件,簡要描述他們提議創辦的公司,以防有人索取募股說明書。文件一開頭先介紹諾宜斯和摩爾,然後用三句話約略說明這家公司打算開發的「電晶體技術」。諾宜斯和摩爾最初想把公司取名為 NM 電子公司,N 和 M 分別是兩人姓氏的縮寫,但這個名字不怎麼吸引人。考慮了其他各種建議後(例如有人提議取名為「電子固態電腦科技公司」),他們終於決定把公司取名為「積體電子公司」(Integrated ElectronicsCorp.)。這個名字雖然也不是那麼耀眼,不過好處是可以縮寫為:「英特爾」(Intel),聽起來還不錯,給人聰明博學的感覺。

 

微處理器──晶片上的通用電腦

有時候,新發明的誕生是因為人們急著解決當前的問題,有時候則是因為胸懷遠大的目標。工程師霍夫率領英特爾團隊發明微處理器的經過,則屬於以上皆是。

當時英特爾設計了許多不同類型、各具功能的微晶片,霍夫認為這種做法既浪費也不夠簡潔。許多公司會跑來找英特爾,要求他們做出專為某種特定功能設計的晶片。霍夫和諾宜斯及其他人一樣,都認為可以採取另一種做法:打造出通用晶片,這樣的晶片可以透過指令和編程執行各種不同的應用。換句話說,這是晶片上的通用電腦。

這樣的願景恰好呼應了 1969 年夏天霍夫碰到的問題。有一家叫 Busicom 的日本公司計劃開發性能高強的新桌上型計算機,並為 12 個特殊用途微晶片訂出規格(不同的晶片各負責顯示、計算、記憶等不同功能),希望由英特爾負責製造。英特爾同意接單,也談好了價錢。諾宜斯要求霍夫督導這個案子,霍夫很快就碰到挑戰。

「我愈了解他們的設計,就愈擔心英特爾或許太不自量力了,」霍夫回想:「晶片的數量和複雜度都遠超出我的預期。」英特爾不可能按照原本協議的價錢生產晶片。更糟的是,基爾比的口袋型計算機銷路愈來愈好,迫使 Busicom 進一步削價競爭。

諾宜斯提議:「假如你可以想出什麼法子來簡化晶片設計,你何不試試看呢?」

霍夫提議英特爾設計單一邏輯晶片來執行 Busicom 要求的所有功能。他談到設計通用晶片時表示:「我知道一定辦得到。我們可以打造這樣的晶片來模擬電腦的功能。」於是,諾宜斯讓他試試看。

到了需要談判價錢時,霍夫向諾宜斯提出的關鍵建議,後來為通用晶片帶來廣大市場,也穩固了英特爾做為數位時代推動者的地位。微軟的比爾.蓋茲 10 年後面對 IBM 時,也仿效他們的做法。諾宜斯給 Busicom 一個好價錢後,堅持英特爾保有新晶片的權利,能授權其他公司把晶片用在計算機以外的用途。這種晶片將取代客製化的晶片,也就是說,這種晶片可以大量生產,如此一來價格將持續下滑。而新晶片也會推動電子業更微妙的轉變:設計電路板上各種元件配置的硬體工程師,重要性將日益下降,取而代之的新血輪是把一系列指令編寫為系統程式的軟體工程師。

由於這種晶片基本上就是把電腦處理器設計在單一晶片上,因此新裝置叫作「微處理器」。1971 年 11 月,英特爾公開發表新產品 Intel 4004。他們在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宣布「積體電子學的新紀元誕生了!—放在晶片上的可編程微電腦!」每個晶片訂價 200 美元,訂單開始如雪片般飛來,還有數千封來函索取產品說明書。英特爾發表產品的那天,諾宜斯在拉斯維加斯參加電腦展,看到潛在顧客蜂擁到英特爾的攤位,簡直樂壞了。諾宜斯成為微處理器的使徒。

1972 年,諾宜斯在舊金山主持家族團聚時,在巴士裡站起來,手中揮舞著晶圓告訴家人:「這個東西會改變世界。你們家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家裡安裝電腦,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他的親戚把那片晶圓傳來傳去,大家都想見識一下。諾宜斯預言:「你們不再需要錢了。所有的一切都會電子化。」

他的話不算太誇張。微處理器漸漸出現在智慧型交通號誌、汽車剎車、煮咖啡機、電冰箱、電梯、醫療裝置、和其他成千上萬種新發明中。但微處理器最重要的功績是讓電腦得以變得愈來愈小,其中最亮眼的是可以放在桌上和家裡的個人電腦。如果摩爾定律繼續發威(的確如此),個人電腦業將與微處理器業持續攜手成長,共存共榮。

 

矽谷之名的由來

這就是 1970 年代的情況。微處理器誕生後,幾百家製造個人電腦軟硬體的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英特爾不只開發出技術尖端的晶片,也塑造出一種特殊文化,激勵創投基金支持的新公司翻轉經濟,從舊金山經帕洛奧圖延伸到聖荷西、綿延六十幾公里的聖塔克拉拉河谷從此面貌丕變,不再遍布杏樹。

這條狹長縱谷的主要動脈是交通繁忙的 El Camino Real 公路,它曾是連結加州 21 個教會的幹道。多虧了惠普公司、特曼的史丹佛工業園區、蕭克利、快捷半導體及眾多快捷之子,到了 1970 年代初,這條公路成為串連諸多科技公司的繁忙走廊。1971 年,這個區域有了新名字。《電子新聞》(Electronics News)週報的專欄作家霍夫勒(Don Hoefler)開始寫一系列名為〈美國矽谷〉(Silicon Valley USA)的專欄文章,「矽谷」之名從此流傳了下來。

天下文化

《創新者們》簡介:

艾薩克森在暢銷巨著《賈伯斯傳》之後,繼續以《創新者們》記錄輝煌的數位時代,但是《創新者們》不僅是數位革命的故事,更是創新突破的指南。

艾薩克森從浪漫詩人拜倫之女愛達開始說起,他也一一探索掀起數位革命的秀異之士,具備了什麼樣的特質,其中包括 MIT 的教授布許、早夭的天才圖靈、大科學家馮諾伊曼、英特爾的諾宜斯、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電腦的賈伯斯、發明 WWW 的柏納-李等人。

他揭露了這群天才、怪傑和駭客如何思考、為何如此有創造力,同時也寫出他們尋求合作的智慧,以及如何借助群體合作之力,使創造力更上層樓。

在這個亟需創新、創意與團隊合作的年代,《創新者們》清楚點明促使這一切發生的祕訣。詳見《天下文化》

(首圖來源:Flickr/Joi Ito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