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進入決戰期,擁技術得天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4 月 15 日 0: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汽車科技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新能源車進入決戰期,擁技術得天下


春節結束,中國汽車業揭開聯姻喜事,吉利集團入股戴姆勒,BMW 宣布和長城汽車合資國產 MINI 純電動車,媒體開始期待看到「長城 MINI 對決吉利 Smart」。其實,兩樁喜事主要都是為了 4 月 1 日即將執行的「汽車雙積分制」(全名為「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中外車企個個傷透腦筋,開始合縱連橫。

按照「雙積分」政策規定:汽車銷量 3 萬輛以上的車廠,2019、2020 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比率要求分別為 10%、12%,賣新能源車才能拿到積分,拿到積分才能取得賣一般車的配額。

寧德時代橫空出世  比亞迪聯手國軒高科

純電動、續航里程高、電耗能低都是拿到高積分的標準,例如車廠若有 10 萬個新能源積分,才只能賣 100 萬輛乘用車。言下之意就是中國政府用「積分」和「配額」制,強制燃油車廠增加電動車投資,2018 年開始統計積分,2019 年實施。

2017 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再創新高,全年 77.7 萬輛的總銷量繼續問鼎世界第1,然而行駛路線固定,適合使用電動車的客車市場已趨飽和,要完成 2020 年「200 萬輛/500 萬輛」(生產能力/累計銷量)戰略目標,及 2020 年新能源車補貼退出,雙積分制將成為中國加速電動車發展的重要推手。尤其中國 95% 以上的電動車市場份額都是自主品牌,比亞迪、上汽、長安、吉利、廣汽等。因應此一浪潮,大眾、福特、雷諾—日產聯盟等外資車企紛紛在中國成立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

雙積分的高招,在於利用外資車廠在中國加速電動車投資,促使中國電池技術快速提升,由於外資電池品牌目前還不能進入中國,所以本土品牌寧德時代橫空出世,在 2016 年將比亞迪擠下冠軍,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 2 大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最近盛傳出讓 10% 股權,募資人民幣 131 億元的消息,這個市值可以成為創業板第一大市值股。不過由於 2018 年 2 月出爐的補貼政策不利於磷酸鐵鋰電池(用於客車),要求加大三元電池(用於轎車)技術升級,對還有一半以上銷量來自鐵鋰電池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都有一邊產能過剩、另一邊研發成本大幅增加的壓力。

全球真正技術領先的鋰電池製造商還是三星和松下,中國企業為了彎道超車,紛紛合縱連橫,即使封閉多年的比亞迪電池也做出了開放決定,聯手國軒高科布局三元正極材料。2017 年 9 月,長城汽車收購澳鋰礦股權,為新能源電池鋪路。看好新能源車長期發展的投資人可以選擇比亞迪汽車、國軒高科、杉杉股份,或者等待寧德時代的上市,不過 2018 年公司獲利都會受到國家補貼大幅下滑的影響。

由於三元電池目前不可缺少鈷,而最大鈷產地剛果,有 95% 的鈷是透過少數中間商賣進中國。3 月 1 日,中國現貨市場鈷報價均價超過人民幣 60 萬元 1 噸,相比 1 年前不到 30 萬元的行情,整整翻漲 1 倍。東方財富證券分析師認為,雖然鈷的國內短期供不應求的形勢暫時不會改變,但最近價格上漲來自國外生產方中間商有意識地提高定價,可能已偏離實際產品價值,未來若是開發出替代鈷的新材料,將是最大風險,建議投資者短期謹慎以對。如果還是看好鈷資源長期緊缺的投資人,洛陽鉬業(A+H)和 A 股的華友鈷業都是股價回檔之後,可以考慮的投資標的。

上游價格趨勢回穩  中游廠有望底部復甦

過去 2 年新能源車行業出現「上肥中下瘦」格局,在 2017 年底,部分上游原物料已經開始下跌,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的股價,都是同步在 2017 年 9 月創下歷史新高後,出現了 40 至 50% 的回檔,近期開始反彈,新能源原物料投資沒有什麼大學問,還是觀察現貨走勢。市場看好上游價格趨勢回穩,開始把目光投向過去利潤率受到擠壓的中游廠商。例如隨著六氟磷酸鋰價格觸底、電解液價格走穩,將跟隨電池行業產銷增長,有可能底部復甦,新宙邦、天賜材料、江蘇國泰已經形成電解液前 3 大格局。其他A股電動車零組件規模地位比較確定的公司,還有三花智控及宏發股份。

其他三元材料和零件領域有的規模較小,份額分散,可觀察標的如充電樁設備技術核心廠商金冠電氣、科士達等;充電樁營運核心廠商特銳德;開始布局高鎳三元的企業如寧波金和、當升科技等。

雖然 2018 年中國新能源車的挑戰不小,確定的是中國政府發展電動車勢不可當,政策趨勢正在逐漸收回有形之手,讓市場這隻無形的手發揮更大的作用,誰能領先競爭者的技術突破,誰就可以笑傲江湖,吃下全球最大的轎車市場。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