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成長壯大:即將破繭成蝶的 Waymo 估值達 1,750 億美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15 日 8:30 | 分類 Google , 自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十年成長壯大:即將破繭成蝶的 Waymo 估值達 1,750 億美元


如果追本溯源,你會發現 Waymo 已經快 10 歲了,這家從 Google X 試驗室孕育的神祕公司成長為自動駕駛業的標竿,Waymo 的商業專案今年底就會正式落地。

2009 年以來,Waymo 測試車積累了超過 800 萬英里的測試里程,平台也經歷多次更新。Sebastian Thrun、Chris Umson Anthony Levandowski 等業界大老的成長也都與 Waymo 密不可分。2016 年從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分拆出來後,Waymo 的發展進入新階段,現在掌舵的是前現代汽車美國區 CEO John Krafcik

除了瘋狂採購車輛和公布測試里程資料,Waymo 平時相當低調,不過是真金就會發光,最近摩根士丹利就幫 Waymo 再次登上頭條。

摩根士丹利一份報告顯示,Waymo 最新估值已到 1,750 億美元,一年以前摩根士丹利的估值才 700 億美元。在華爾街,各路分析師對 Waymo 的估值也都有上漲,RBC Capital Markets 的估值為 1,190 億美元,瑞銀則認為 Waymo 1,350 億美元。

一年估值暴力拉升 1,000 億美元,恐怕要拜 Krafcik 宏大的市場化策略所賜。Waymo 不但要做自駕計程車服務,還要在物流、快遞和技術授權全面開花。

摩根士丹利估計 Waymo 市值時考慮到旗下三大業務:

第一業務是自駕計程車,估值為 800 億美元。

報告寫道:「首先,我們相信 Waymo 今年有能力在鳳凰城推出自駕計程車。之前我們已詳細分析,在最新模型,即假設 Waymo 計程車未來 20 年每英里收費 0.9 美元,且達全球計程車營運里程的 4%(不包括中國市場)。那麼,這部分業務就值 800 億美元。

第二業務則是物流、快遞服務,比自駕計程車前途更廣,估值達 900 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看來,運貨比運人更能創造價值。「自駕車最終帶來更快且更便宜的最後一里解決方案,能在 1 小時內完成區域商店到用戶家門的快遞服務,這比中央倉儲配送型態體驗更好,還能縮減線上線下的利潤差距。Waymo 甚至能幫傳統零售商對抗亞馬遜(從成本和服務角度)。」

加上自動駕駛技術為長途運輸帶來的革命,摩根士丹利認為這部分業務估值 900 億美元完全沒有摻水。

第三業務來自軟體和技術授權,這不算大肥肉,但也值 70 億美元。

Waymo 和飛雅特克萊斯勒、捷豹路虎現在的關係來看,未來肯定會有一部分傳統汽車廠商從 Waymo 手中購買自動駕駛軟體和技術授權。

「在我們看來,隨著演算法不斷改進,Waymo 能拿出最智慧安全的自動駕駛產品。」摩根士丹利解釋。「如果 Waymo 技術驅動的 L4+L5 車型在 2040 年能達到保有總量的 7%70 億美元落袋肯定沒問題。」

直奔 2,000 億美元的體量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 Waymo 這家公司。Google(現在的 Alphabet)是如何耐住寂寞,將自動駕駛這項未來技術一點點培育出來的?如果換一家公司,敢玩如此長線的投資嗎?

下面透過圖文回顧 Waymo 發展壯大的十年。

1. Sebastian Thrun 和史丹佛團隊贏得 DARPA 自動駕駛挑戰賽

2005 年,Thrun 和史丹佛同事拿下 DARPA 自動駕駛挑戰賽桂冠。許多人認為,這場挑戰賽象徵著自動駕駛時代的來臨。

2. Google X 實驗室挑起重擔

Google X 實驗室一直專注於最瘋狂的想法,無論眼鏡還是 WaymoGoogle 將這些項目稱為「登月計畫」。

3. 豐田 Prius 成了 Google 自動駕駛計畫第一款測試車

2012 年時,Google 自動駕駛計畫剛起步,豐田 Prius 成了硬體擔當,用於探索自駕車面對的諸多挑戰。

4. 還有 Lexus RX

這款 SUV 成了大一號的平台,後車廂能放更多計算裝置。

5. 2014 年,經典的螢火蟲自駕測試車上路

對許多人來說,螢火蟲才是 Google 自駕車的象徵。當然,它主要是用來測試,Google 最終也沒有選擇自己製車這條路。雖然呆萌可愛,但螢火蟲也遇過交通事故,不過大多數都是小擦撞,且錯都在其他車輛。

6. 測試車終於走出加州

起初,Google 自動駕駛測試車都在加州轉,但 2013 年後將觸角伸向亞利桑那州、密西根州和德州。

7. Krafcik 成為新 CEO

2016 年,現代汽車前北美分部老大 Krafcik 加入 Waymo 並任 CEO。這也是矽谷公司第一次真正從汽車業挖來經驗豐富的大頭。

8. Google 自動駕駛專案脫胎成為 Waymo

2015 年 Google 重組為 Alphabet 後,Google 自動駕駛專案也在第二年分拆並更名為 Waymo

9. Waymo 將 Uber 告上法庭

Waymo 用法律武器阻擋了 Uber 的追趕,而一手培養出來的 Anthony Levandowski 則陷入萬劫不復。不過,原本輿論認為的世紀之戰並未出現,兩家公司很快分出勝負,Uber 乾脆地賠了 2.45 億美元了事。

10. Waymo 已有詳盡的商業規劃

2017 年末和 2018 年初,Krafcik 開始放出 Waymo 的商業規劃,不但有叫車、運輸,還有技術授權和輔助公共交通。

同時,Krafick 還強調 Waymo 不會做車,只將精力集中在光學雷達等感測器和軟體開發。

11. Waymo 在飛雅特克萊斯勒和捷豹路虎大採購

Waymo 先是與飛雅特克萊斯勒合作,宣布購買 6.2 萬輛 Pacifica,隨後又打起豪華電動車的主意,向捷豹路虎訂購了 2 萬台 I-Pace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Waym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