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產 iPhone 可行嗎?賈伯斯當年的嘗試其實就有了答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18 日 15:50 | 分類 Apple , iPhone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在美國生產 iPhone 可行嗎?賈伯斯當年的嘗試其實就有了答案


如果賈伯斯當年在美國製造蘋果電腦的嘗試沒有失敗,或許今天川普就不用想方設法逼蘋果將 iPhone 組裝供應鏈遷回美國了。

自從川普上台之後,為了振興美國製造業,一直力推蘋果等科技巨頭將生產線轉移到回美國,為此甚至不惜對中國加徵懲罰性關稅,彭博社上週撰文稱如果關稅加至 25% ,蘋果供應鏈考慮將 iPhone 生產線移出中國。

實際上蘋果為了響應川普的號召,年初已經宣布啟動了 2,450 億美元的回流美國計畫。今年蘋果就為美國勞動力市場增加了 6,000 個工作職缺,上週又宣布耗資 10 億美元興建新園區。

▲ 川普發推文稱,蘋果資金回流計畫是美國工人的勝利。

但 iPhone、iPad 等主要產品的生產組裝,仍然得依賴中國以及其他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蘋果美國製造的結局,或許在 30 多年前就已經註定。

美國製造的蘋果電腦,是怎麼變成一個爛攤子的

上世紀 80 年代,包括戴爾、惠普和康柏等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為了降低成本,紛紛將生產線從本土遷往亞洲等海外地區。

然而蘋果沒有這樣做,因為賈伯斯認為軟體和硬體的開發必須緊密結合。於是蘋果非但沒有關閉工廠,還決定在加州、科羅拉多和德州等地開設新工廠來生產蘋果電腦。

1983 年,蘋果一座生產麥金塔(Macintosh)個人電腦的工廠在加州落成,就位在蘋果當時的總部對面。據當時參觀過的記者介紹,這座工廠高度自動化,人力僅占整個製造成本的 2%,賈伯斯對這裡生產的麥金塔電腦十分驕傲:

「這是一台美國製造的機器」。

工廠的裝潢也保持了蘋果一貫的極簡風格,牆面被統一刷成白色。賈伯斯希望建立像日本工匠精神般的製造業文化,曾擔任蘋果電氣工程師的 Randy Battat 回憶道:

史蒂夫對日本的製造工藝有著很堅定的信念,日本人被譽為製造業的魔術師,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準時交付而且零件零缺陷的工廠。

▲ 蘋果麥金塔工廠內部。

但還沒等工廠走上軌道,賈伯斯就在 1985 年被迫離開蘋果,這些工廠很多仍被保留下來,卻成了賈伯斯蘋果生涯的一大敗筆,也給蘋果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1988 年,來自法國的自動化專家 Jean-Louis Gassée 被時任蘋果 CEO 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任命為蘋果產品總監,接手蘋果產品的製造工作,當 Gassée 花了兩天時間了解蘋果加州「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後,他發現賈伯斯打造的美國製造生產線,其實並不成功。

Gassée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回憶,在一次輪班結束後,他拿起一支掃把,掃過那些在生產線中掉落的零件, Gassée 認為「這真是一種恥辱」。

直到 1992 年麥金塔在美國的生產線全部關閉,這些工廠都未曾達到過賈伯斯當初設想的產量,而 Mac 電腦銷量在 90 年代中期的暴跌也讓庫存激增,蘋果也不得不接受生產外包,本土製造的夢正式破滅。

實際上賈伯斯在離開蘋果後,也曾為製造 NeXT 的個人工作站投入 1,000 萬美元建設工廠,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這兩次失敗也讓賈伯斯不再固執,重新執掌蘋果後他讓來自康百克(Compaq)的提姆·庫克擔任全球營運高級副總裁,蘋果的全球供應鏈布局就此開始。

目前蘋果的供應鏈遍布中國、台灣和日本、南韓等國家和地區,而且中國供應商的比重逐年提升,富士康坐落的鄭州市已經變成一座「蘋果城」,而上海火箭村的 6 萬小鎮青年,造出了全球一半的 iPhone。

事實也證明,矽谷非但沒有因為將供應鏈外包影響產品開發,反而成為全球領先的工業和軟體設計中心。而當年蘋果麥金塔工廠的舊址,房價也漲到了 110 萬美元,蘋果幾乎不可能在這樣的地方組建生產線了。

想讓 iPhone 回美國製造,沒那麼容易

眾所周知,海外國家和地區更加低廉的用工成本,是蘋果選擇在中國等國家製造 iPhone 等產品的重要原因。

川普想讓 iPhone 回到美國組裝生產,除了用大幅提高進口關稅來威逼,也砸下真金白銀利誘,去年威斯康辛州政府為吸引富士康來建廠提供了高達 40 億美元經濟獎勵,條件則是富士康在該州投資 100 億美元,創造 1.3 萬個就業崗位。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向外國公司提供的最大一筆補貼,今年 6 月川普還親自出席富士康工廠動工儀式,並稱讚「這家工廠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不過這家工廠的主要業務是生產 LCD 液晶顯示屏面板,隨著蘋果逐步擁抱 OLED 螢幕,富士康美國工廠落成之後 LCD 螢幕可能已經被蘋果全面拋棄,這座工廠也不太可能成為 iPhone 回歸美國製造的轉折點。

要讓 iPhone 回美國製造,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實現的難度之大,遠非川普說的那麼容易。

要知道蘋果為什麼不在美國製造 iPhone,得先看看蘋果為什麼選擇中國等國家生產 iPhone。其實這並不能單單用人力和土地成本低廉來概括,工人的操作技巧和熟練度、工廠對產品線的靈活調整,這些都是在美國難以實現的。

當然,政府的巨額舖貼和廉價勞動力是中國吸引蘋果的重要原因。《紐約時報》曾調查過富士康鄭州工廠,這座 600 萬人口的城市現在已被當地人稱為「蘋果城」,每天能生產 50 萬支 iPhone。

據報導當地政府為吸引蘋果落戶,為富士康提供了超過 15 億美元資金,用於修建發電廠和員工宿舍等基礎設施,還投入超過 100 億美元用於擴建機場,並提供極為便利的通關程序。這座全球最大的 iPhone 工廠於 2010 年開始運行,當年鄭州市的 GDP 也才 4,000 億人民幣。

除了更低的用工成本,中國還有更多能夠更出色地完成任務的技工。一位蘋果高層曾估計,管理指導製造蘋果手機的 20 萬裝配線工人需要大約 8,700 名產業工程師。蘋果分析師預測,在美國要招到那麼多合格的工程師需要 9 個月的時間。而在中國,只需要 15 天。

中國工廠對於 iPhone 生產需求的完成度也出乎蘋果預料,一位蘋果前高層曾對《紐約時報》說過這樣一件事:

蘋果在最後一刻更改了 iPhone 的螢幕設計,導致整條流水線需要改裝。新的螢幕面板在午夜運抵工廠。一位工頭叫醒了宿舍中熟睡的 8,000 名工人,每個人發一塊餅乾和一杯茶,半個小時之內在崗位上就位,開始長達 12 小時的工作。他們把每一塊新螢幕鑲嵌到面板上。僅僅用了 96 個小時,這家工場的產量就達到每天 1 萬支 iPhone。

這位蘋果蘋果前高層對中國生產線工人的評價是:「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難以置信,沒有美國工廠能夠匹敵。」

(Source:Flickr/iphonedigital CC BY 2.0)

憑藉物美價廉的服務,中國供應商也越來越受到蘋果重用。根據蘋果公布的 2018 年 200 大供應商名單,中國的供應商從去年的 27 家增加至 34 家,此外台灣的供應商最多,有 51 家,相反美國供應商數量有所下降。

蘋果表示,這 200 家供應商包攬了蘋果 2017 年全球原材料,製造和組裝支出金額的 98%,從中也可窺見蘋果對中國供應商的倚重。

除了中國供應商數量的增加,在蘋果產品最重要的 6 類零部件(顯示面板、半導體器件、鏡頭模組、功能器件、被動元件和結構)中,中國供應商涉足的從去年的 3 類增至今年的 5 類。

而在 2012 年,蘋果公布的中國供應商只有 8 家,從目前的增長趨勢來看,儘管川普一直鼓吹「美國製造」,但蘋果在中國等海外供應鏈的布局有增無減。

如果這個趨勢一直持續,中國供應商甚至會威脅到美國在半導體的領先地位,這也被認為是川普不惜代價也要挑起中美貿易戰的原因之一。

在美國製造 iPhone 可行嗎?

如果真的要在美國生產組裝 iPhone 到底可不不可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曾透過 3 種方案進行分析:

  • 全球採購原料,全球生產零件,美國組裝。
  • 全球採購原料,美國生產零件,美國組裝。
  • 美國提供原料,美國生產零件,美國組裝。

根據麻省理工研究團隊分析,第一種方案會讓一支 iPhone 的生產成本提高 30-40 美元,除了美國更高的人力成本,主要還由於需要支付更高的物流成本。而這已經是 3 種方案中成本最低的一種了。

如果蘋果還要在美國本土生產零件,成本至少提高 100 美元。以iPhone 成本最高的組件螢幕為例,生產主要外包給三星和台積電,工廠集中在亞洲,美國的工廠也無法滿足產能需求。

▲ iPhone 各組件成本構成。

至於生產原料則是先天條件,手機生產需要各種稀土材料,比如美國沒有 iPhone 鋁合金外殼所需的鋁土礦,而目前全球 80% 的稀土供應來自中國。

由此可見,從手機原料提供到生產和組裝,不太可能完全在一個國家內完成;同時為了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供應鏈也有聚攏效應。

當組裝產品的工廠都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零件的供應商也會隨之靠攏,為蘋果提供大猩猩玻璃的康寧就在幾年前將大部分產線從美國遷往日本和台灣,康寧首席財務長 James Flaws 曾表示:

我們的客戶在台灣、南韓、日本和中國。我們可以在本國生產玻璃,然後用船運出去,但那需要 35 天。我們也可以空運,但費用要貴 10 倍。所以我們在裝配工廠附近建自己的玻璃廠,而那些工廠都在國外。

目前蘋果的供應鏈集中在東亞地區,中國、日本和南韓的供應商數量占了全球近 7 成,形成了強大的規模效應,要大範圍轉移並不實際。

因此川普如果真的想要蘋果在美國製造 iPhone,除了要說服蘋果,還要想辦法將整個生產和組裝供應鏈搬到美國,最後還要培養大量的技術工人,目前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就面臨招不到人、要從中國調派工程師的窘境。

在美國製造蘋果產品,看起來就像個不可能的任務。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