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擴充放緩,鴻海揭示市場需求瓶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12 日 16: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手機 , 筆記型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產能擴充放緩,鴻海揭示市場需求瓶頸


鴻海首度舉行公開法說會,外界焦點大多放在「後郭台銘時代」鴻海的經營權變化上,若回到未來營運規劃層面,據鴻海說法,鴻海目前 EMS 全球市占率高達 4 成,但未來資本支出計畫,明確指出不會再進行大規模產能擴充計畫,轉而做數位轉型、工業互聯,往服務、智慧醫療等加值型產業發展,未來不再衝刺量的表現,而是聚焦質的成長。以鴻海是巨型 EMS 角度來看,這番說法顯示現階段再難以找到如同過往 NB、平板、智慧型手機那樣年產量上億規模的消費性產品,足以支撐及保證新建廠房未來能維持高稼動率表現,進而推升營收的大幅成長。

中國之外,最佳生產據點在哪?

鴻海目前產能有 75% 在中國,主要是目前產品線涵蓋電視、筆電、智慧型手機、伺服器等,都是市場年產量數千萬或是上億的產品,過去在全球分工結構下,中國因員工薪資相對低廉、勞工供給充足、供應鏈聚落完整,成為理想的生產製造重鎮。

也是在分工視角下,拚資本支出、提升產能打造規模經濟的條件,並極大化中國所提供的生產製造優異環境,才能讓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獲得品牌廠支持爭取更多訂單,這是獲利保證的模式。

不過近期中美貿易戰所引發的斷鏈危機,讓像是鴻海這樣的大型 EMS 廠難以再透過單一、集中生產創造出獲利空間,因為過往大家在中國生產條件一致,是自己跟自己比的問題,誰是 cost down 行家誰就能領先,如今貿易戰之下,EMS 廠被迫強調分散生產、降低風險,但不論是要移回台灣生產,或是東南亞、印度、甚或是美國,似乎跟中國相比,生產製造條件都欠缺了甚麼,沒有最佳的替代方案。

電子五哥分散供應鏈,但成本上升無解

以電子代工五哥來說,面對貿易戰產能挪移的策略各有差異,廣達首重台灣,但若未來擴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勢必難以在人力缺乏的台灣生產,問及台灣以外的生產基地,廣達僅指出,研究過其他生產地區,供應鏈相對不完整,若只有零星供應鏈過去不會比加徵關稅來得便宜。

和碩則是於印尼設廠,生產受到加徵課稅影響的網通產品,目前也評估印度的可行性。英業達則在台灣、馬來西亞加大布局。仁寶則是前進越南。緯創則擁有菲律賓產能,若貿易戰擴大可做產能調配。

電子代工五哥提到東南亞皆不約而同認為,當地供應鏈不完整是前進最大疑慮所在。五哥、鴻海有很多產品線互相競爭,也代表會有重疊的上下游供應鏈,如今組裝大廠將產能分散在各處,供應鏈難以集中,之後即便組裝廠能達到客戶需求、調整產能分布,那也是建立在高昂的運輸成本之上。

緯創董事長林憲銘也坦言,今年集團進行產能分散作業已經增加成本,中國部分產能移出來,也代表有些產能會閒置,增加的成本會跟客戶談,因為若不轉移,加徵課稅的負擔是客戶要扛,不過整體而言,產能轉移所增加的成本,不論客戶能分攤多少,今年營運成本一定會多一些。

鴻海則指出,集團目前在墨西哥有廠房,已隨客戶需求做適當產能調整,以全球而言,在 16 個國家擁有產能,未來隨情勢變化,都能納入做為產能調配的考量,美國威州廠也會扮演供應鏈轉移重要一環,產品除了顯示器,伺服器、車載中控器產品也會導入,依目前規劃進度,該廠第一階段會在明年年底開始量產。

法人:鴻海短期大規模產能轉移,將有成本上揚壓力

鴻海法說會中,已敲響警鐘,法人直指目前智慧型手機已無成長,且下一個年產量較大的產品還未問世,鴻海未來營收動能恐較為疲弱。

法人同時也認為,若未來貿易戰加劇、擴大到 3,000 億美元商品,鴻海的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都將在影響範圍內,其中智慧型手機又占鴻海營收大宗,法人分析,即便鴻海有能力在短期內進行產能搬遷,也將造成生產成本明顯上揚,對於營運表現造成衝擊。

鴻海談到資本支出規劃,明確指出,對集團而言,未來新增大量產能並非主調,未來產能是以(因應環境變化的)調整為主,因此未來與產能相關的資本支出規劃,是為了解決客戶針對供應鏈調整要求下所做的安排,未來不是在產能、而是在科技研發方面會有較大(資金)投入。

而所謂的科技研發,鴻海指出是針對企業數位化轉型趨勢,在 HPC、工業 4.0、智慧運輸、智慧醫療等投入心力,成為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鴻海不再聚焦大量生產模式,轉而重視質的成長。

鴻海財務長黃德才表示,過去鴻海每年關於產能布建的資本支出大約 300 至 500 億元,未來集團主軸已非追求高速成長,而是質的成長,因此未來資本支出用途,主要會在科技技術、或是投資產業生態體系。

法人分析,受到貿易戰不確定因素干擾,全球消費品需求將減緩,且鴻海手機客戶銷售動能不足,這也反應在鴻海後續的資本支出計畫,不再有大規模產能擴充,法人預估,近年在環境不明以及客戶產品銷售動能平淡之下,鴻海今年成長性將不如以往。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