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台廠大創新,電池系統讓義大利超跑也動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16 日 7:30 | 分類 汽車科技 , 零組件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小台廠大創新,電池系統讓義大利超跑也動心


台灣汽車製造礙於市場規模,核心零件大多掌握在歐、美、日等汽車大廠手中,一向處於劣勢。這陣子,日本幾家汽車大廠頻繁、低調地前往台北市內湖區的行競科技(Xing Mobility)拜訪,請益電動車的關鍵靈魂「電池動力系統」。因為日前日本專業財經媒體 NNA 用大篇幅報導,各大廠才驚覺,原來有一家突破傳統電池系統框架的業者近在咫尺,就在台灣。12 月 10 日,早期投資特斯拉的一家創投公司,從美國特地來台,也確定要投資行競。

突破傳統  冷卻系統一級棒

催生行競科技的是洪裕鈞(見首圖),他是台灣松下電器創辦人洪建全的長孫,身兼行競執行長與台灣松下董事長,2015 年與特斯拉前研發工程師齊塔克(Azizi Tucker)共同設立行競。

簡單來說,行競的電池模組,是將一顆顆的 18650 鋰離子電池芯直接浸泡在電子工程冷卻液中,利用其不導電、不可燃的特性來散熱,並保持安全。齊塔克說,過去特斯拉動用幾十億美元處理散熱問題,用的是在電池芯之間,纏繞注入冷卻液金屬管線的方法,與行競不同。

提供冷卻液的 3M 電子暨能源事業群非半導體特用化學品部門經理黃筱嵐表示,電池散熱一直是關鍵問題,過熱會造成效能不佳,甚至燃燒或產生爆炸,但這冷卻液是美國消防隊專門用來撲滅電動車著火的材料,行競比世界的腳步還快,現在歐洲還在實驗室階段,行競已經領先全球做出浸入式冷卻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家做到可全浸泡式電池的公司,也是第一家商品化的公司。

2018 年德國電池展覽會上,投資大量資金研究電池技術的英國工程機械技術和顧問公司 Ricardo 在技術報告上也表示,行競科技的浸沒式液冷電池模組系統技術領先產業。

早在去年時,洪裕鈞就先以全球第一輛兼具賽道與越野性能的跨界純電動超跑 Miss R 打響第一炮,卻說「行競不是要賣車,超跑是掛羊頭,電池動力系統是真正要賣的狗肉,這才是未來。」

但 Miss R 並非一起跑就走向坦途,洪裕鈞透露,當初冷卻液的瘋狂點子,密封沒做好,到大鵬灣賽車場試車時漏滿地,跑大老遠卻失敗收場,前前後後已經不知道漏掉多少錢的液體。

鎖定特殊車輛  避開肉搏戰

去年行競出貨 3 組電池動力系統給不同車種和廠商,今年有了大進展,預計會再交出 20 組至 25 組的系統,還在基隆設置第一條產線,為明年超過 200 組系統的量產做準備,更放眼後年的 2~3 千組出貨量。

若以出貨量計,行競近 3 年都以 10 倍速成長,客戶來自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專攻特殊車輛,如工程車、物流車、農用車、挖礦車、越野車、水上摩托車、小型電動飛機,甚至幫義大利的新創超跑品牌操刀。10月,行競首次公布與挪威公司 EST-Floattech 簽署經銷協議,一起合作為歐洲的工程車輛及礦用機具市場提供電動(EV)車輛電池及動力系統解決方案。

洪裕鈞的思維很不一樣,他說,一般人都以為乘用車才代表市場,其實不然,根據「2014 年全球工業發動機設備展望」統計,特殊車輛如商業和工業車輛,以及娛樂車輛的數量加總,占全球電動汽車的 68%,於是行競一開始便設定要切入少量多樣的商用市場,避開與世界大廠的近身肉搏。

洪裕鈞說:「現在有個工程車客戶,光車型就有 400 種,每種車型是幾百、幾千輛,而非幾十萬,很難吃,但吃下來毛利高,就像個人電腦與工業電腦。」所以行競的電池系統比中國最便宜的產品貴 5 倍,比歐洲其他廠貴 3 成,客戶也要埋單。

▲ 行競科技是全球第一家做到可全浸泡式電池的公司,受到各國關注。

尤其歐洲的環保意識推升行競的利基市場。洪裕鈞舉例,歐洲許多國家開始對建築工地有碳排放的限制,甚至目標零排放,規定非電動載具無法競爭公家標案,但卡車、貨車、挖土機全部是柴油的,建設營造廠慌了,跑去找賣車的代理商反應,代理商去找原廠,原廠卻說5年後才會有電動版,逼得代理商得去全球遍尋電池動力系統廠商。

洪裕鈞透露,這些廠商在找過南韓、中國一輪後,發現問題不簡單。以挖土機為例,將引擎拿出來,裝電動的驅動系統進去,為達到瞬間極大的電力輸出,電池體積必須「很大顆,像一張 4 方形大桌,突出 30、40 公分,根本無法放進車架裡。」

但行競的動力系統卻可以做到小體積大放電,像積木一樣堆疊,去符合各式車輛的形狀,體積縮小、重量變輕、安全性提高,靈活度彈性更高,洪裕鈞說:「一樣的輸出功率,其他業者的長寬高是 81.854.2 乘 30.3 公分,148 公斤;行競是 30×7×8 公分,2.8 公斤。」光重量就差了 145 公斤。而當累積愈來愈多的業態和使用行為,如快速充電、各國法規等,就成為別人愈拿不走的 knowhow,競爭力立見。

馬達和電控  未來發展重心

行競除了會繼續開發符合不同應用的電池模組,下一步會將重心會放在動力系統「3 電:電池、電機(馬達)、電控」,洪裕鈞說,公司現在的核心是電池系統,也就是 3 電中最難做的,未來會慢慢研發拓展至馬達和電控系統。

目前第一條產線的在手訂單已經接近滿載,一邊生產一邊優化產線,洪裕鈞表示,「因為我們的冷卻液體價格貴,就要想辦法平衡」,類比特斯拉的電力系統產線,有 28 個主要工作站,每站都是複雜的機械手臂與製程,器材設備動輒千萬美元;而行競只有 8 個站,5 個作業人員,力求步驟和零組件數的簡化,以生產的整體來看,節省不少成本。

齊塔克表示,電動車是過去 100 年汽車業最大的變革,而台灣是發展電動車的絕佳場域,供應鏈的距離皆可在高鐵兩小時內抵達,製造的專業水平也高。洪裕鈞認為,台灣不該再去做技術層面低的零組件和配件,應往上成長做系統,在少量多樣市場裡面,創造更多技術含量,投入更多的研發,把產品價值和毛利拉開,找到立足世界的方向。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