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政府決定禁止全球採用美國技術的半導體出貨給華為,台積電則在同一時間宣布赴美打造先進晶圓廠,中美角力令全球電子供應鏈掀起驚滔駭浪。業界專家認為,台積電可以停用美國設備、販售非華為設計的晶片或仰賴其他客戶的訂單來度過難關,但倘若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加溫,情況可能會趨於惡化。
ZDNet 18 日報導,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 15 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台積電在美國打造的先進晶圓廠,月產能僅 2 萬片晶圓,不到美國需求的 25%,看來相當不切實際、也無法達成經濟規模。「這讓人想起 2017 年鴻海宣布要在威斯康辛州建造大型面板廠的計畫,最終證明一切只是博個版面罷了」。
華盛頓特區出口管制律師 Douglas Jacobson 表示,美國政府雖然特准微軟(Microsoft Corp.)、Google 販售服務給華為,但這是因為它們是美國企業,川普政府把保護美國企業及工作當作最優先考量,不太可能給予台積電出貨華為的執照。
主管經濟成長、能源及環保的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已經表示,不保證台積電會因承諾要赴美打造晶圓廠,而取得出貨華為的執照。
Jacobson 認為,倘若台積電無法取得執照,那麼有 2 種方式可以避開美國禁令:1. 停止用美製設備生產華為設計的晶片;2. 販售非華為設計的晶片。
Sanford C Bernstein & Co. 15 日則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預測台積電可以替華為的競爭對手打造晶片。「在花上幾季重新調整供應鏈之後,衝擊應該不高。任何不理性的跌價,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是相當好的買點。」
話雖如此,北京當局會如何回應,卻是問題關鍵。Counterpoint Research 分析師 Flora Tang 指出,倘若中國決定制裁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等美國企業,那麼全球產業的供應鏈都會受到打擊。
美國商務部 15 日宣布,華為收購的半導體中,若應用到某些美國軟體及科技,將被策略性鎖定。若華為設計的半導體、或在國外生產的半導體設計使用了某些美國科技,那麼像是台積電等外國企業,必須先向美國取得出口執照,才能獲准出貨給華為或其關係企業。不過,截至 5 月 15 日已投產的材料,在規定生效前有 120 天的寬限期。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 15 日隨即透過 Twitter 表示,據他所知,倘若美國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封鎖華為供應鏈,則中國將啟動「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或調查諸如高通、思科(Cisco Systems)與蘋果等美國企業,並暫緩向波音(Boeing)採購飛機。
Based on what I know, if the US further blocks key technology supply to Huawei, China will activate the “unreliable entity list", restrict or investigate US companies such as Qualcomm, Cisco and Apple, and suspend the purchase of Boeing airplanes.
— Hu Xijin 胡锡进 (@HuXijin_GT) May 15, 2020
台積電則於 5 月 15 日宣布,在與美國聯邦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支持下,有意於美國興建且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此座將設立於亞利桑那州的廠房將採用台積電 5 奈米製程技術生產半導體晶片,規劃月產能為 20,000 片晶圓。該晶圓廠將於 2021 年動工,於 2024 年開始量產。2021 年至 2029 年,台積電於此專案上的支出(包括資本支出)約 120 億美元。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