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行車試飛成功,但還是無法解決交通痛點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12 日 12:00 | 分類 交通運輸 , 尖端科技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日本飛行車試飛成功,但還是無法解決交通痛點


應該每個人都有體驗過塞在車陣裡,知道上班要遲到了那股絕望。

上一份工作,筆者開車上下班共要 3 個多小時,晚上 8 點半才能到家,草草吃完飯就 9 點多了,再做點別的事,基本就能洗洗睡了。不塞車時,開車到公司只要 24 分鐘。

就在前幾天,日本 SkyDrive 公司研發的飛行車載人試飛成功了,筆者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未來感滿滿

看到日本 SkyDrive 公司研發的飛行車時,很難和地上跑的車聯想在一起。

長 2.9 公尺、寬 1.3 公尺,側面為類似鯊魚的流線型車身,頂部開關的駕駛艙彷彿鯊魚魚鰭,底部設有兩個起落架。

從前方看,飛行車前臉由 4 個略帶弧度的切面組成,幾分侵略性又帶著些許可愛,4 道黑色螺旋槳透過白色橫杠分布機身四周,高速旋轉時某些角度肉眼幾乎不可見。

雖然是飛行器,但飛行車使用空間並不大,只有兩輛普通汽車大。整體來看,飛行車就像未來飛行器,設計總監 Takumi Yamamot 說,設計靈感來自「Progressive」這個詞。

空中 10 公尺靈活轉體

試駕員把飛行車升到 10 公尺高空,飛行時間持續 4 分鐘左右。和大型客機不同,飛行車可垂直起飛降落,不需長跑道和伸縮起降架,升降都較穩定。

藉助「電動垂直起降」(eVTOL)技術,飛行車可空中靈活轉向,橫向直線移動,「倒車入庫」不再是大難題。

據悉,飛行車的操控難度遠低於飛機,和普通汽車類似,一部分操控是由飛行車系統自動完成。

今年,日本 SkyDrive 公司因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又獲得一筆新融資,融資總額達 39 億日圓,計劃 2023 年商業化。

飛行車不是新鮮玩意

▲ Autoplane。

早在 1917 年,格‧寇蒂斯就向世人展示汽車飛機的新型交通工具,名叫 Autoplane。

這輛飛行車有一對 12.2 公尺鋁製三層機機翼,發動機驅動車尾的四葉片螺旋為推進器,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準,Autoplane 只能短距離飛行式跳躍。

到了 1937 年,世界第一輛成功起飛的飛行車 Waterman Aerobile 問世,但當時飛機才是人們關注焦點,所以難以持續。

▲ Waterman Aerobile。

約十年後,1946 年工業設計師 Henry Dreyfuss 設計出合體飛行車,起飛的時候,直接將汽車和巨大機翼合體就行。

▲ 合體飛行車。

直到 1986 年,美國人泰勒發明的飛行車獲得政府飛行許可證,代表飛行車正式被市場接受,但泰勒發明的飛行車太占空間,機翼也容易掃到障礙物,所以一直未民用。

21 世紀前,飛行車的意義更多是探索尖端技術,現實很難有迫切需求。

進入 21 世紀,塞車問題越來越嚴重,影響交通效率,飛行車再次進入大眾視線,不少汽車或航空公司收購相關公司,佈局飛行車計畫。

如吉利汽車收購飛行車公司 Terrafugia(太力),研發的飛行車機翼可摺疊,配備汽油發動機和鋰離子燐酸鹽電池,空中續航 640 公里,最高時速 160 公里,汽車模式時使用電力驅動。

▲ 摺翼飛行車。

2018 年 7 月波音收購航太技術公司 Aurora Flight Sciences,宣布重啟飛行車計畫, 成立 Boeing NeXt 部門。

▲ 波音研發的飛行車。

同時網路公司也入局競爭,英特爾 2018 年 CES 展發表飛行車,配備 18 個旋翼裝置,從空中俯瞰像一塊圓餅。

▲ 英特爾研發的飛行車。

最具代表性的是 Google 創始人賴瑞‧佩吉投資的 Kitty Hawk(小雄鷹)計畫,創始人是 Google 自駕車發起人 Sebastian Thrun。

▲ Kitty Hawk。

據前 Kitty Hawk 工程師透露,由於技術故障太頻繁,飛行車每隔幾小時就得維修,甚至還因電池起火在 Google 公司引發火災,所以 Kitty Hawk 不得不退還個人預訂金,不再向個人銷售產品,從「個人坐騎」變成「城市短程點對點共用飛行器」。

汽車上天?沒那麼容易

從 Kitty Hawk 折戟沉沙來看,想讓汽車飛上天,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從技術來講,首先大難題就是電池。

照目前電池技術,SkyDrive 的飛行車滿電續航只 5~10 分鐘,這也是試飛只飛 4 分鐘的原因,如果以燃油為動力,成本會非常高,駕駛難度也會大幅上升,汽車開始「去油化」的今天,身為未來交通工具的飛行車,如果還是用燃油,創造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從實用性來講,飛行車的飛行高度不如飛機,這讓它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受到很多限制,實際只能做到把汽車「浮」在路上幾公尺,指望越過建築直接飛到目的地還是做不到,如此一來,「空中塞車」和「路面塞車」相比,體驗提升並不大,還有可能帶來很多新問題,配套交通規則也要徹底革新。

▲ 飛行車仍然受限於地面道路。

就連 Kitty Hawk 創始人賽巴斯汀‧史倫(Sebastian Thrun)接受採訪時都表示:「我們也不知道(飛行車要停在哪)。」由此可見飛行車除了技術難題要克服,還有很多配套規則和基礎設施要改進。

如果未來飛行車可以高空飛行,隱私、領空和雜訊問題就會浮現,相信大多數人不希望自家頭頂整天有飛行器轟隆隆飛來飛去,還有可能被駕駛看到在做什麼。

從安全角度來講,一旦發生事故,飛行車的傷害也比普通汽車大,墜落時更容易「傷及無辜」,如果危險分子把飛行車當成攻擊性武器,防範和攔截都難上許多,這也是很多國家對 1 千公尺以下領空開放十分慎重的原因,畢竟連無人機都讓各大機場操碎了心。

特斯拉 CEO 馬斯克曾公開表示:「如果未來飛行車像現在汽車普遍,人們不會細心維護自己的飛行器,直到某個鬆掉輪蓋從天而降,砸死某個倒霉的路人……如果頭頂有一萬台飛行車,那(雜訊)就像颶風襲來可怕。」

飛行車的未來在哪裡?

關於飛行車是否有前景的討論一直進行。Kitty Hawk 創始人 Sebastian Thrun 堅持看好飛行車:「(不塞車)就是天空的優勢,我們可在空中規劃虛擬高速公路並垂直疊起來,這樣一來就不受塞車困擾。」

馬斯克認為飛行車有巨大的安全問題,還是自家 Loop 和 Hyperloop 地下高速隧道交通系統可靠,能真正解決交通擁擠問題。

在筆者看來,飛行車的方向錯了,注定只能成為小眾產品。

汽車發明前,人們只想要一匹更快的馬,這個例子說明,人們對交通工具的幻想往往受思維認知限制。

目前大多數公司的飛行車,似乎都有點「不倫不類」感,飛行車本質上仍是飛機,只不過是一架民用微型飛機──起飛前靠輪子,飛起來要靠機翼,落地又靠輪子,差別只在飛機落地後的可活動範圍。

幫飛行車打造超現代感外形,就像為馬塗上黃金,做個造型,配上酷炫馬鞍,告訴人們這匹馬是創新品種滑稽。

革命性工具的誕生一定要滿足兩個標準:本質和顛覆。

當駕著馬車的人說想要一匹更快的馬時,發明者能看透本質,他實際要的是突破運輸效率天花板的渴望,顯然如果繼續在馬身上做文章,交通運輸永遠無法進步。

另一方面,當大多數人看到新事物時,會覺得發明者「瘋了」和「不切實際」,體驗完之後又覺得「真香」,感覺認知被顛覆了,像從馬到汽車徹底被推翻想法那種,飛行車更像車和飛機糅合,如果仍按照現有遊戲規則去「玩」,反而會產生很多新問題,如到底要用航空規則還是一般交通規則管理?

回到本質,當大家說塞車真痛苦的時候,真的是想要一台會飛的車嗎?這值得深思。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kyDriv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