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出口晶片!美國禁令逾 180 天,華為退守換戰術靠「這招」找出路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10 日 9: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手機 , 物聯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不准出口晶片!美國禁令逾 180 天,華為退守換戰術靠「這招」找出路


從逮捕華為公主孟晚舟、禁止華為使用 Google 服務,到遊說各國禁用華為電信設備,過去幾年,美國和華為的衝突絕對是影響全球和台灣科技產業的大事。2020 年 9 月 15 日,這場衝突達到最高峰。美國祭出絕招,要求全球只要相關公司生產的晶片含美國技術和軟體,就禁止出口華為。到今年 6 月 15 日,華為禁令屆滿 9 個月,現在華為狀況究竟如何?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華為是年營收超過3兆元台幣、百貨公司型科技公司,從手機到基地台,從電腦、晶片到資料中心,甚至影音服務,華為都賣。這家公司的事業部門主要分成三大塊:第一是電信事業部門,提供5G基地台等通訊基礎架構服務;第二是企業部門,為企業提供雲端解決方案;第三則是消費性產品部門,銷售手機、電腦等產品。

電信設備,華為全球仍居冠

3月26日《紐約時報》分析,美國總統拜登之所以推出基礎建設大投資和安全供應鏈等議題,關鍵之一就是「要確保美國和西方國家不會仰賴中國的科技」。報導中指出,這是川普時代就開始的政策,在拜登當政後持續進行,華為正因為生產先進的5G基礎設施,因此成為這場戰役的焦點。

華為最擅長的5G基礎建設領域,已出現西方和中國「一邊一國」情形,華為對西方的影響力正在下降,但華為仍是全球電信設備龍頭。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Dell′Oro Group 2月報告,如果不看中國市場,愛立信和Nokia分居全球電信設備第一和第二名,愛立信市占率從35%躍升為40%,Nokia的市占率從25%躍升為30%,兩強市占率達七成。

但如果把中國市場加進來,2020年華為市占率仍高達31%,仍是全球電信龍頭,比2019年還高兩個百分點,Nokia和愛立信市占率各為15%。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大力架設5G網路,速度比全球市場更快,中興和華為全球市占率因此上升。

相反的,愛立信和Nokia在中國愈來愈難拿到訂單。直到現在,中國政府仍對瑞典政府施壓,若不開放瑞典市場,愛立信在中國的處境會更艱難;同時中國也以疫苗為籌碼,換取巴西採用華為設備。

但在手機領域,華為則明顯下滑。IDC統計,2020年第四季華為手機市占只剩下8.6%,較2019年第四季15.2%市占幾乎腰斬。中國小米是最大受益者,市占從8.9%升到11.6%;在全球市場,蘋果市占率從19.9%上升到23.4%。據Counterpoint Research調查,2020年華為分割轉售的子品牌榮耀,今年2月全球市占約2%,落後小米、華為和OPPO、vivo。

小米超車,手機市占近腰斬

從華為年報揭露狀況也顯示,美國的極限壓力下,華為過去一年布局有了非常不同的改變。

華為最新出刊的年報,去年營收仍高達8,900多億人民幣,仍較前一年成長3%,獲利數字也仍穩定;但營業產生的現金流大降61%。華為年報解釋,這是因投資新事業如資料中心的投資增加,以及應收帳款減少。此外,華為全球營業所交的稅也大減五成,但年報未解釋。

從地區別看,華為去年在中國之外營收出現全線下滑,但中國區營收上升15%。華為年報說明,由於歐洲和亞洲營收下降,主要是手機無法使用Google系統,造成銷量下滑;美國市場營收大降24%,年報則解釋是「市場波動」。

▲ 手機市占率劇降,華為改攻物聯網支撐營收。

十大半導體,海思跌出榜外

部門別看,華為電信部門和消費者產品部門營收仍算持平,只有列為其他產品的部門營收大降31%;負責推進雲端服務的企業部門營收大增23%,這部分主要是替中國各政府部門、企業如地鐵、機場、醫院布建雲端系統的收入。

面對美國壓力的策略,去年許多華為投資半導體製造的傳言甚囂塵上,但從年報看來,並沒有任何公開證據顯示華為要大舉投資半導體製造,反而加重物聯網比重。

華為並未揭露旗下最大IC設計公司海思的營收,但據IC INSIGHT 2021年最新報告,海思去年上半年曾擠入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榜單,今年已跌出榜外。

2020年,華為極力推動1+8+N戰略,1代表是每個手機使用者,8指的是平板、PC、VR、穿戴裝置、智慧螢幕、智慧音響、智慧喇叭和頭戴式裝置,N指的是無數海量物聯網裝置,這還沒提到華為要掌握電動車系統的大戰略。

為什麼華為的物聯網戰略能突破美國設下的半導體防線?因華為過去幾年美中科技戰過程,有幾個難關始終無法突破:第一,最尖端的晶片設計工具,九成掌握在美國Cadence等公司手上;第二,最關鍵的運算架構設計,掌握在安謀手上;第三,尖端的半導體製造,掌握在台積電手上;第四,手機開放作業系統,掌握在Google手上。如果設計不出運算速度更快的高性能晶片,就無法在科技戰勝出。

中國科技業幾年前就知道,物聯網會是中國有機會發展的突破點,因物聯網晶片講求省電和連線能力,很少需要強大運算速度,用舊有設計工具和製程就可完成;至於運算架構,安謀之外開放式RISC-V技術,也能設計物聯網,加上華為自行設計的作業系統,不需台積電晶片,也能串起新生態鏈。但華為6月推出新一代鴻蒙系統,1,000個鴻蒙系統合作夥伴,做手機的合作夥伴只有魅族,且是用在自家智慧家居產品,鴻蒙系統連能不能打進中國手機廠,都是個問號。

2020年華為在中國到處興建資料中心,恐怕就是在為下一輪物聯網競爭做準備。去年12月,華為跟700個中國城市簽約,用物聯網為城市建立智慧城市系統,將AI、大數據和雲端運算結合為一,運用「數位分身」概念,讓整個城市都做到即時控制。如深圳去年通車的地鐵6號線,深圳地鐵管理局透過華為系統,將400個控制點的狀況整合到一個螢幕,且即時控制。中國高速公路華為也打算用「一條公路,一個管理系統」概念,做到同時監控50,000個收費點和30萬個貨櫃。往好處看,是推動城市智慧化,但往壞處看,這也會是極佳的監控工具。

劍指物聯網,跨足汽車產業

目前華為最重要的物聯網裝置汽車,也逐漸取得一席之地。華為公開資訊除了整個智慧城市的資訊整合,個人層面,華為也在推動居家、工作橫跨各裝置、各場景應用,都納入雲端管理範圍。就連從家裡到公司的通勤時間,華為也推出HiCar,只要連上華為手機,汽車就能用低成本轉型為智慧座艙。目前富豪、東風、比亞迪、廣汽都導入華為汽車系統。有意思的是,華為雖然三番兩次說不做車,卻不但自己賣車(賣合作夥伴搭載華為系統的車),還傳出跟長安等汽車公司合作,開發系統和車用晶片。

拜登時代,華為和美國競爭的重點已轉向,舊有手機和電信系統國際出海口大受限制,轉型發展不需要高階半導體技術的物聯網生態系,成為新戰略突破口;但布局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考驗。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