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把「倦怠」列為疾病!員工身心俱疲將為全球職場帶來大改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05 日 10: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職場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WHO 把「倦怠」列為疾病!員工身心俱疲將為全球職場帶來大改變


對工作感覺倦怠(burnout)嗎?如果是,你並不孤單。

「職業倦怠潮」正席捲全球,情況之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首度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明年1月正式生效。這也代表,大缺工時代,企業與雇主,再也無法輕易忽視這項疾病了。

真的累了!倦怠成為離職潮主因

《財星》(Fortune)指出,職業倦怠問題存在許久,但COVID-19彷彿催化劑,觸發深藏內心的倦怠感,加速蔓延全球。就業網站Indeed調查,受調勞工中,今年超過一半正歷經倦怠,高於去年43%;更有高達80%表示,倦怠大流行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

勞工真的累了!企業轉型遠距後,許多人不只兼負照顧小孩的責任,同時工作量也增加。全球人力資源公司羅致恆富(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曾調查約3千名上班族,發現70%受訪者週末還得上班、45%承認工作量比疫前還多。

因此「倦怠」成了「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主因之一,勞工意識到工作幾乎耗盡心力後,便決定辭職。《路透》報導,美國9月有440萬人離職,再創新高,雇主10月加緊招聘,新增53.1萬個就業機會。

要如何發現已經出現倦怠危機?世衛指出,職業倦怠有三大症狀:

  1. 感覺精力耗竭、筋疲力盡。
  2. 對工作有抽離感,或感覺消極、憤世嫉俗。
  3. 專業效能降低。

職涯像跑不完的「馬拉松」,雇主需創造改變

《倦怠流行》(The Burnout Epidemic)作者珍妮佛‧摩斯(Jennifer Moss)指出,承認出現相關症狀很重要,但真正治本的方法,是組織和領導文化需創造改變,避免員工產生倦怠。

工時長、量多,不是聰明而有效率(Work Smart)的工作法。《金融時報》報導,11月有430名員工的英國非實體銀行Atom Bank,全面改成一週上班四天,不減薪,讓員工自由選擇週一或週五休息,這是疫情爆發以來,英國改成週休三日規模最大的企業。

執行長穆倫(Mark Mullen)以冰島實驗為證,指出工作表現沒有退步,生產力反而增加,此外更為員工身心健康著想,「有些人已工作50年,這是場多人參與的馬拉松,所以我們想讓員工保持投入,同時兼顧健康。」

除此之外,也有愈多企業對四天工作制有興趣。英國莫里森超市(WM Morrison)曾表示有意要在布拉德福(Bradford)總部實驗週休三天;聯合利華(Unilever)從去年底起在紐西蘭開始測試。

近期同樣著手解決倦怠的知名企業是高盛(Goldman Sachs)。《華爾街日報》報導,勞動力市場緊縮的此刻,大型銀行不只「拉」人才,更要「留」人才。

高盛推出多項新福利,目的是撫慰身心俱疲的員工,如流產帶薪假、更多直系親屬帶薪喪假、資深員工享6週無薪休假、美國員工退休金配比繳納(retirement matching contributions)比例提高至總薪資6%(增加2%),年收入不到12.5萬美元的員工,比例再拉高到8%,並取消新人到職一年以上才能有配比繳納的規定等。

沃頓商學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卡裴利(Peter Cappelli)表示,華爾街從來不是「輕鬆」上班的地方,改變企業文化,給予員工更多休息時間是大挑戰,「請假可不是工作狂會做的事,但新福利或許能給員工更多心靈平靜。」

疫後復甦的世界,缺工問題恐怕短時間無法解決,未來照顧員工身心健康、降低工作倦怠,成為職場雇主的必備條件。

(譯者:邱韞蓁;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