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趨勢》電動車仍受看好,2022 年五大重點趨勢觀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8 日 10:01 | 分類 交通運輸 , 充電站 , 汽車科技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關鍵趨勢》電動車仍受看好,2022 年五大重點趨勢觀察


2021 年電動車市場成長超過預期,我們趁年末機會,回顧今年幾個重大事件,同時整理 2022 年值得觀察的五大核心趨勢。

在這瘋狂的一年,電動車市場成長速度就像加速能力驚人,儘管疫情持續作亂,供應鏈問題吃緊,電動車銷售力道仍強勁。特斯拉連續漲價還是供不應求,福斯、福特、現代、通用、賓士、BMW 及中國各家車廠電動車,雖然基數不大,但幾乎全都比 2020 年成長不少。

雖然還沒有完整數據,但 2021 年電動車銷量比去年成長約 80%,但趨勢回顧,與其細細比較各家車款,2021 年最值得回味的恐怕還是「錢」,而不是「車」。

電動車吸金能力更勝吸睛

就在 2021 年 11 月,特斯拉股價因與租車集團赫茲合作的新聞大漲,市值一口氣衝破兆元規模,投資人看中的不是特斯拉獲利能力,而是看好未來潛力,以股市 S 型曲線來看,特斯拉恐怕還在起步階段而已。

2021 年特斯拉銷量逼近 100 萬輛,同時連續維持優異獲利表現,隨著不斷擴張的 Gigafactory,特斯拉正朝 2030 年銷售 2 千萬輛目標持續前進。以每輛車平均 3 萬美元估算,就算 2030 年特斯拉只達成 500 萬輛目標,也相當於 1,500 億美元營收,保守估計 2030 年電動車市場總值約 4,500 億美元,特斯拉可能占據三分之一。

▲ Rivian 和 Lucid 未交車前就已上市,並獲得大量資金。(Source:Warren Redlich – Come and Take It – Molon TSLA

這還只考量特斯拉小客車部分,還沒計入皮卡車、大卡車、儲能系統、充電收費和其他科技。有意思的是,特斯拉成功帶動整個電動車產業一起吸金,包括新創公司 Rivian、Lucid 等。

有亞馬遜跟福特投資的 Rivian,採用傳統 IPO 發行後,市值高達 1,000 億美元;採用風險較低的借殼上市發行的 Lucid,目前市值為 644 億美元,兩家車廠都開始交車,跨過了詐欺分水嶺,晉身前段班。

除了賣車,賣話題的公司一樣靠電動車吸金。Nikola、Fisker、Canoo 等還沒交車的公司,同樣吸進數十億美元資金,其中 Nikola 已進入司法調查階段,創辦人也都離職,最是慘烈。

傳統車廠同樣主打電動車吸引投資人關注,福特除了電動野馬,全美最暢銷卡車 F-150 電動化,讓他們手握大筆訂單,股價過去一年漲了三倍,市值也衝上 800 億美元。

我們無法肯定 2022 年,電動車相關股市還會有多少戲劇性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電動車相關話題,包括造車、電池、金屬、充電設備等,會持續不斷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寫出更多精彩(或驚悚)劇本。

大型商用氫燃料電池車

相較多彩多姿的乘用電動車市場,氫燃料電池車因成本、基礎建設、原料價格等因素難以普及,但大型商用市場,氫燃料電池(fuel cell)依然很有希望,包括長途客運及連結式卡車。

氫燃料電池擁有高續航及快速補充能源的優點,很適合路線單純的大型車輛,這點可從特斯拉 Semi 不斷延期看得出來,大型卡車要完全使用鋰電池,成本非常高昂,因此特斯拉一直延後 Semi 生產順序,將希望寄託於新電池。

相反地,氫燃料電池巴士已在許多國家開始營運,美國有 65 輛、歐洲 150 輛、中國多達 3 千輛,訂單數量不斷成長。

▲ 現代氫燃料電池卡車 XCIENT。(Source:Hyundai

Honda 在 2021 年 6 月停產氫燃料電池小客車,現代汽車則在 2021 年 9 月宣布,旗下所有商用車將在 2028 年前,都擁有氫燃料電池動力選項,正好看出市場演變趨向。現代在瑞士有支 46 輛卡車車隊,完全採用氫燃料電池運行,並計劃 2025 年擴展到 1,600 輛。

同時中國、美國也有超過 4 千輛 FCEV 卡車訂單在手,可見氫燃料電池並未走入終局。另一方面,歐洲車廠雖然多數放棄 FCEV,但是並未停止研究大型氫燃料電池卡車,賓士 GenH2 氫氣卡車開始道路測試,2022 年可望與客戶共同測試。

當然也別忘了氫氣車大哥 Toyota,沒有放棄 FCEV,也不斷嘗試氫燃料電池卡車的多種可能,包括工程用車、救難用車,甚至還開發出幫電動車充電的氫燃料電池車。

不過最充滿戲劇性的 FCEV 話題,恐怕還是要看 Nikola。經歷各種詐騙指控後,Nikola 如果能在 2022 年拿出真玩意,可望一舉翻轉現況;相反地,如果持續空轉,那 2022 年就是 Nikola 告別市場的最後一年了。

電動車黑科技

電動車目前有幾個大問題,最關鍵的就是續航力,除了粗暴的增加電池,其實還有許多細節能帶來突破。雖然稱為黑科技有些誇大,但這些技術突破,有望 2022 年開始影響電動車市場。

  • 軸向磁場電動馬達

電動車原理很簡單,電池提供電力給馬達,馬達轉動車輪讓車輛前進。雖然全世界都在追求更高效、更便宜的電池,但馬達才是讓車輛前進的主角。但目前市場上幾乎所有電動車馬達,都採用「徑向磁場」,而一種古老又創新的機制,即將改變生態。

這種稱為「軸向磁場」的電動馬達,也稱為圓盤電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馬達,是一種高效率、結構輕巧的馬達,然而受限於材料技術,人們不得不採用效率較低的徑向馬達,來解決馬達過熱問題。

▲ YASA 軸向磁場馬達,重量不到 85 公斤,最大功率可達 300kW。(Source:YASA

一家專注研究軸向磁場馬達的英國公司 YASA,近年來在這方面獲得突破,2019 年獲得法拉利訂單,將這款新馬達用在 Ferrari SF90 油電超跑上。2021 年,賓士更直接出手收購 YASA,將這項新技術化為己有。

軸向磁場馬達重量更輕、扭矩密度更高,可以讓電動車續航增加 5%,因此賓士、雷諾都已經開始簽約新馬達供應商,藉此提升續航,比起喊了許久的電池革命,馬達更新的效益似乎更實際一點。

  • 碳化矽與 800V 高壓架構

在電動車戰場上,特斯拉續航力領先的一個因素在於大膽採用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零件,減少能源在零組件之間傳遞的流失,積少成多化為可觀的續航力。2022 年開始,碳化矽幾乎可說是電動車的起手式了。

以特斯拉為首,奧迪、雷諾、福特、現代、保時捷、比亞迪以及 Toyota(Mirai),都將採用碳化矽零件,提升續航力表現。

▲ 各大車廠對碳化矽晶圓需求倍增。(Source:TrendForce)

除此之外,TrendForce 研究指出,全球電動車陸續朝向 800V 高壓架構升級,也將推升對碳化矽需求,因此目前 Tier 1 供應商,包括 Delphi、BorgWarner、ZF 和 Vitesco 也都跟進提供碳化矽元件,成為主驅逆變器的標配。

在高壓情況下,銀燒結技術(silver sinter die-attach)可以提供更高的溫度耐受力,比目前常見的錫焊料高出許多,可以來到攝氏 250 度以上。而日本技術大廠 Hitachi、Showa Denko 和 Mitsui 則陸續展示最新的銅燒結技術,提供更好的效能表現,也有機會在 2022 年導入產線。

油電車的逆襲

在電動車衝刺的浪潮下,油電車似乎被淹沒,但事實是過去幾年,插電式和非插電式的油電車銷量持續上升。2020 年,插電式油電車(PHEV)在歐洲的銷量,已經超過 60 萬輛,暴增三倍。

雖然各式各樣的混合動力形式讓人有些困惑,但不可否認在轉型到零碳排的過程中,油電車是很有效的短期選項。至少對車廠來說,賓士與 BMW 藉著油電車銷售,免於歐盟碳排罰款,就是一個利基。

長期來看,油電車終將走入歷史,但在多種補助雨露均沾,還有傳統車廠大力宣傳之下,2022 年油電車銷售依然看好繼續成長。至少在充電基礎建設更加完善,純電車售價更親民之前,油電車仍然會有一番好光景。

台灣電動車市場焦點

最後還是要關心一下台灣車市,2022 年有幾個值得期待的車款,以及重要的環境變化。

首先當然是最多人期待的特斯拉 Model Y,隨著柏林與德州超級工廠上線,產能提升之後,台灣在明年可以買到 Model Y 的機率相當高,若產能如預期,台灣最快可能可以在明年夏天引進 Model Y。

▲ 特斯拉 Model Y 究竟何時登台,是 2022 車迷關切重點。(Source:特斯拉)

保時捷預計在 2022 年推出電動休旅車 Macan EV,由於台灣市場對保時捷反應極佳,被列入首波預購的機率自然很高,假設 Model X 產能持續低迷,Macan EV 將會橫掃高階電動休旅車市場。

賓士 EQS 明年也有機會引進台灣市場,在豪華電動房車這個級距,應該一時之間沒有競爭對手。

市井小民有沒有機會在明年也入主電動車呢?放眼全球車廠,再加上台灣稅制,唯一有機會讓售價壓到百萬新台幣以下的電動車,就只有鴻海 MIH 的 Model C,不過從上次發表的內容來看,這輛車距離上市恐怕還有一段時間,最樂觀的預期是 2022 年開始接單預購,而售價部分,也只能祈禱別重現 Luxgen S3 EV 電池另外計費的奇蹟了。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