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一直是技術創新和製造來源,但現在也開始走向人口懸崖邊緣,對經濟構成威脅。經濟學家擔憂,勞動力下降可能會抑制歐洲最大經濟體發展,並增加養老金體系壓力,並在未來幾年推高通貨膨脹。
疫情下人們更不敢生,加上嬰兒潮一代加速退休,勞動力將大幅下降。專家估計,德國的勞動力可能會在 2023 年達到頂峰,然後在本十年末減少多達 500 萬人。此外,文化和社會趨勢也使勞工短缺的問題複雜化,德國不但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人均年工作時間最少的國家,豐厚的養老金讓許多德國人提前退休,德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也低,2019 年為 57%,男性為 67%,低於美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
找不到年輕人,眼看老人即將退休,現在許多德國公司反應很難找到人,許多公司不得不提供現場托兒所等福利,以及各種薪酬激勵措施以延長年長員工工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 (KfW) 和經濟智囊團 (Ifo) 調查顯示,第四季初技術工人短缺阻礙 43% 德國公司商業活動,是自 1990 年德國統一來最高。
德國鑄造工業協會表示,約三分之一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將在幾年內退休,目前工作申請人數也少於職缺數量。協會正在 TikTok 和 Snapchat 設計活動,還使用擴增實境頭盔向年輕人推廣產業內容。
專家表示,德國沒有一個產業可倖免於勞工短缺問題,許多政府僱員將在十年內退休,IT 專家也供不應求。德國總理 Olaf Scholz 領導的新聯合政府也稱勞動力短缺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之一。
現在德國開始向外尋找人才,包括放寬移民和取得公民身分的條件。但德國文化對外來者不是太包容。最新對 7,500 名主管的研究顯示,只有 16% 受訪公司依賴從國外招聘技術工人。不接納外人的原因很多,包括語言與偏見。
德意志銀行表示,人口赤字對德國經濟的影響深遠,可能促使潛在經濟增長率 2025 年降至 0.75% 以下,比疫情前減少兩倍,經濟疲弱會削弱吸收經濟衝擊的能力,且更難償還債務。人口問題也有可能使德國人珍視的養老金計劃不可持續,德國已用稅收補充,但很快就會入不敷出,需要更多資金注入和減少支出因應。經濟學家還警告,通貨膨脹是德國歷史的敏感話題,隨著勞動力供應減少導致工資上漲,通貨膨脹可能更會上升。
今年德國經濟受到不斷爆發的疫情與供應鏈影響拖累,德國智庫經濟研究所 Ifo 預測今年最後一季德國經濟將衰退 0.5%,全年成長 2.5%,還下調明年預測只有 3.7%,2023 年為 2.9%。德國似乎步上日本停滯的後塵,經濟學家就稱,若沒有因應對策,德國人的生活水準可能無法像以前提升。
- Aging Germany Is Running Out of Workers, Putting Europe’s Largest Economy at Risk
- German think tank lowers country’s 2022 GDP growth forecast
- Older Employees Breathe New Life Into Europe’s Labor Market
(首圖來源:Flickr/Espen Sundv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