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帝國光輝消退,如何收復失土待考驗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01 日 8:00 | 分類 手機 , 晶片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英特爾帝國光輝消退,如何收復失土待考驗


全球晶片荒持續延燒,廠商大喊晶片奇缺,昔日的半導體霸主英特爾(Intel)獲利反減。專家分析,長期的企業文化導致設計被超車,製造能力也未能擴大,這是英特爾逐漸落後對手的主因,英特爾開啟轉型之路,想要收復失土。

晶片荒下獲利反減,英特爾帝國光輝消退?

全球晶片荒預計將至少持續到2023年,讓許多晶圓廠荷包滿滿;不過去年被三星電子(Samsung)超車,擠下晶片龍頭寶座的美國半導體巨擘英特爾(Intel)在這股前所未見的需求中,獲利卻減少。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1月報告,2021年全球晶片需求激增26%,達5,560億美元歷史新高。不過《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英特爾2021年第四季淨收入比前一年下降21%,到46億美元。業界觀察人士更指出,不幸的是,英特爾獲利下降可能是持續趨勢。

澳洲線上媒體The Conversation報導,韋德布希證券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布萊森(Matt Bryson)點出昔日霸主兩大問題,一是晶片設計落後美國半導體大廠超微(AMD);製造則輸給有「台灣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

就連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自己也承認,向來是英特爾天下的資料中心專用處理器DPU,技術已5年沒進步。他自己都說「這是令人尷尬的事」。

外包製造的挑戰

究竟這家奠定美國矽谷為全球前瞻科技中心地位的公司,為何落入如今困境?

這就必須檢視英特爾的營運模式。要領先晶片製造競爭,必須在一片矽晶圓(silicon wafer)上刻入越多電晶體(transistor),為了達成目標,英特爾過去研發資金遠超過競爭對手,吸引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但最關鍵的是,英特爾採取完全掌控產品設計和製造的一條龍模式。

相較之下,美國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繪圖晶片巨擘輝達(NVIDIA)和AMD等競爭對手,不是一開始就沒有製造能力,就是過去20年製造業務都外包給台積電等第三方代工廠,最大優點自然是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銷售壓力,創新裹足不前

對晶片設計者來說,製造業務外包台積電等供應商,意味產品設計可更快速大膽。如果新晶片賣得不好,可隨時喊停,不必擔心工廠產線問題。

這就是輝達站穩遊戲繪圖處理器(GPU)龍頭地位的祕訣,目前更在人工智慧(AI)晶片設計處於領導地位。2014年瀕臨破產的AMD現在則製造最強大的處理器。

同時設計到製造一手包辦的英特爾仍需確保每款產品有足夠銷量,這關係到旗下耗費巨資建造的工廠生存下去。這種考量下卻讓英特爾越來越保守。同時一直堅持為個人電腦、伺服器和資料中心提供晶片的策略下,創新也有逐漸被超車的趨勢。

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崛起

The Conversation回顧,當手機時代剛開始,不需要和筆電或個人電腦一樣有強大運算能力的晶片組,因當時最首要的考量是省電,就是要延長電池壽命。英特爾當時專注高品質、高利潤晶片,手機晶片這新興市場就由競爭對手補上。

這也是台積電得以成為全球晶片代工廠龍頭的關鍵時期。當高通和蘋果向台積電下訂單逐年增加,以供應Android手機和iPhone需求時,台積電須比其他對手早好幾年掌握怎麼順利遠端工作的訣竅。

台積電設立強大線上智慧財產圖書館(IP Library),藉這套模式,台積電可從晶片製造角度快速告訴客戶哪些可以做到,並將這些製造方面知識和設計規則整合,協助客戶將產品設計發揮到極致,讓台積電穩步超越英特爾原有優勢。

英特爾轉型列車開出

英特爾已開始推行耗資巨大的轉型計畫,包括最先進製程趕上對手,以及重啟晶圓代工業務,為其他公司生產晶片,磨刀霍霍,外界認為無不劍指台積電。

路透社報導,英特爾1月宣布斥資200億美元,要在美國設立2座先進晶圓廠,預計2025年完工投產,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接著2月15日公布砸5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晶片商高塔(Tower Semiconductor),有助擴大晶圓代工業務,各項行動顯示,正在加緊轉型腳步。

英特爾改革列車開出之際,專家指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怎麼快速改變過去一手包辦的文化。重新跨足晶圓代工方面,又要怎麼短期內像台積電,能協調合作、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組織,這將是另一項關鍵挑戰。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