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錢時代》全球瘋喊的淨零不再是道德行動,哪些企業將首當其衝受碳稅影響、如何因應?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8 日 9:01 | 分類 太陽能 , 能源科技 , 電力儲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碳錢時代》全球瘋喊的淨零不再是道德行動,哪些企業將首當其衝受碳稅影響、如何因應?


「淨零排放」、「永續」過往多被視作環保議題與道德行動,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宣布其 2050 年的淨零排放路徑,以及像是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強制性機制也即將上路。再加上包括 Apple、Google、Meta 等大型企業也紛紛響應,甚至要求供應鏈也必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意味著以製造出口為大宗的台灣企業,未來將面臨龐大的碳費用。這股淨零趨勢,對企業而言將攸關生存。

到底什麼是「淨零排放」?它指的並不是完全不排放,而是透過人為移除的方式,抵銷人為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加總後等於零。根據 Zet Zero tracker,全球已經有 128 個國家(占全球人口總數 85%、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88%、占全球 GDP 達 90%)宣示要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2050 能否成功淨零排放,取決於 2030 以前導入潔淨技術的力道

然而要怎麼能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的目標,在各國的路徑圖中,2030 年是一大里程碑,唯有先達成 2030 年的階段性目標,才有機會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署(IEA)在 2021 年發表的「2050 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中就直指,2050 年淨零排放取決於 2030 年以前以空前的力道導入潔淨技術。

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到,IEA 提出的淨零路線中,2030 年世界經濟將成長約 40%,但能源的使用量卻要減少 7%,也就是說必須大幅提升能源效率,目標在 2030 年之前能源密集度每年平均要降低 4%,降低的速度是過去 20 年平均水準的 3 倍。

▲ 國際能源署提出2030年需達成里程碑。(Source:IEA)

要能達成 2050 年的目標,IEA 提出,到 2030 年之前,必須大幅擴增太陽能光電和風力發電的裝機量,其中,太陽能每年新增裝機量要達到 630 百萬瓩(GW),而風力發電每年新增裝機量要達到 390 百萬瓩,兩者加起來將是 2020 年新增裝機量的 4 倍。此外,電力變得更潔淨也是重要路徑,電氣化成為整個經濟領域減排的關鍵方法。其中,電動車占全球汽車銷售的比重將由 2021 年的 5%,在 2030 年應該提升至 60% 以上。

另外在 IEA 規劃的路徑圖中,2030 年必須達成的里程碑還包含能源普遍可及、所有新建築物皆做好零碳的準備、發達經濟體淘汰無減排措施的煤炭,以及用於重工業的多項新型潔淨技術進入大規模示範期。

▲ 國際能源署提出全球2050淨零路徑圖。(Source:IEA)

事實上,2030 年以前要大幅減排所需的技術目前皆已到位,但再往後至 2050 年,要達成淨零的目標,就必須達成超過 90% 的重工業生產為低排放生產全球發電總量近 70% 來自太陽能與風能等條件。要達成這些條件需要仰賴更新的技術,也就是目前還處於開發中的技術,包含了像是先進電池、氫電解槽、直接空氣捕獲儲存等技術,IEA 更是呼籲各國現在就必須開始投資 2030 年之後需要的氫能、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台灣也沒缺席,2030 年前將砸 9,000 億元淨零轉型

除了國際共識與期許,各國也針對 2050 年淨零目標各自提出其路徑圖與國策。日本與南韓對於 2050 淨零的積極作為,在彭博《 G20 國家零碳政策評比》當中,是唯二進入前四分之一強排名的亞洲國家。日本已於 2021 年通過《全球暖化對策促進法》修正案,明確立法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韓國同樣積極推動綠色新政,除了通過《碳中和基本法》之外,還通過《氫經濟促進和氫安全管理法》,是全球第一個制定氫能法的國家。

國發會也在 3 月底正式提出台灣 2050 淨零路徑圖,並提出至 2030 年 9,000 億元預算支持淨零轉型計畫。以 2030 年做為 2050 年淨零目標的里程碑,台灣淨零路徑中,2030 年預計要達成的幾項重要里程碑分別為公有新建建築達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電動車市售比達 30%、製造產業電力消費 15% 使用綠電、風力光電裝置容量達 40 百萬瓩(GW)等。若要達成淨零目標,2050 年必須做到新建築物 100% 以及超過 85% 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產業需要全面汰換設備導入低碳製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超過 60%、智慧變電所的布建率要達到 100%。

▲ 台灣 2050 淨零路徑規劃 3 月下旬出爐。(Source:國發會)

歐盟 CBAM 2023 年上路,台灣鋼鐵業首當其衝

在各國 2050 淨零目標將推動能與產業轉型之外,以歐盟 CBAM 為例的強制性背景,更是迫使企業不得不正視淨零議題,並且必須意識到在這個趨勢之下,企業必須做出改變。「淨零不是道德行動,淨零要花成本」,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這麼說。

歐盟的 CBAM 的實施目的是抑制企業為規避碳排帶來的成本,將生產轉移至境外碳排要求較低的國家與地區,並導致碳足跡較高的進口產品消費增加,因而要求進口產品也要負擔減碳成本。CBAM 之所以令企業感到焦慮,正是因為這項機制有明確的行政管理與罰則。

根據歐盟公布資訊,CBAM 涵蓋產品項目為進口至歐盟的水泥、肥料、鋼鐵、鋁、進口電力等產品,2023 年至 2025 年為試行過渡期,進口商必須於每年 5 月 31 日前申報前一年進口量與進口產品碳含量等相關資訊,免費排放額度為 100%,意味著不用購買 CBAM 憑證,不需要支付額外碳相關費用;從 2026 年開始,進口商扣除已在出口國繳納費用,以及享有的免費排放額度之外,必須購足 CBAM 憑證。若沒有按程序申報,並且購足 CBAM 憑證,將會被處以每噸二氧化碳100歐元的罰款。

這項即將在明年生效的機制究竟會為進口商帶來哪些成本?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報告分析,CBAM 可能產生成本的計算方式大約是出口量*產品單位生產含碳量*碳定價。產品單位生產含碳量則是指,生產過程所產出直接與間接排放量除以申報期間該設施生產產品數量。而碳定價則是一種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明確價格的機制,即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為單位來表示碳的價格。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價格為參考,目前每噸價格約 87 歐元。

從企業受影響程度來看,彭啟明指出,歐盟的 CBAM 對大多數台灣企業影響甚微。以中華經濟研究院整理資料來看,近 5 年來台灣 CBAM 涵蓋產品出口至歐盟,呈現先成長後衰退的態勢;年平均出口值為 12.1 億美元,占對歐盟年平均出口值的 5.20%;其中,以鋼鐵占比最多,年平均出口值為 11.96 億美元,占 CBAM 涵蓋產品 98.85%、其次依序為鋁 1,362.3 萬美元,占 CBAM 涵蓋產品 1.13%、肥料32.4 萬美元,占 CBAM 涵蓋產品 0.027%。

大型企業應加緊制訂碳定價,中小企業應加速內部碳盤查

既然影響不大,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碳盤查,並進一步在內部訂定碳定價,甚至是積極布局綠電與碳權呢?因為淨零的趨勢已不可逆,除了歐盟 CBAM 強制性背景,不少國際企業也已加入 RE100 倡議,甚至未來也會要求供應鏈達成減排目標,「未來光是碳的成本可能就會壓垮一間在供應鏈尾端的企業,因為大廠也不會幫你分擔成本。」一名業內人士話說得直接。

因此,即便目前歐盟 CBAM 的影響性不是全面,不少大型企業早已看到淨零趨勢帶來的影響進而動起來。彭啟明指出,大型企業在這個階段應該要完成碳盤查,並且進行至碳定價的階段。

他認為,「面對未來國際規範,只有把碳定價算得清楚,甚至細究到生產過程中碳的成本,才能確定在淨零的趨勢下,企業的位置在哪或該怎麼做。」唯有制定好碳定價,大型企業才能精算要達到淨零目標,需要耗費多少成本。另一方面,有了碳定價,碳的邊際效應也才會顯現,就以長期支持保育或是樹林為例,在有碳定價的情況下,企業就能計算其額外的收益。

彭啟明對於中小企業的建議則是:要趕快停下來看到淨零的趨勢,看自己是不是站對風向。他以傳統修車行為例,若知道未來電動車是趨勢,現在就要開始建立修繕電動車等相關技能,才不會因為逆趨勢而被淘汰。

至於中小企業現在應該怎麼做?彭啟明建議:「先從數位轉型和碳盤查做起。」未來客戶也會要求提供產品中含碳量,中小企業必須一步步建構盤查資料。但中小企業若沒有數位化,甚至是數位轉型,就如同要進行減重,卻連體重機都沒準備,要進行碳盤查的難度就會相當高,因此兩者併行對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當務之急。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