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特爾與 NVIDIA 對摩爾定律看法截然不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28 日 17:00 | 分類 IC 設計 , 半導體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何英特爾與 NVIDIA 對摩爾定律看法截然不同?


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法則,摩爾定律 (Moore′s law) 一直引領半導體晶片發展。隨著製程技術升級放緩,摩爾定律常受質疑。GPU 大廠輝達 (NVIDIA) 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就表示,大概從 7 奈米開始,摩爾定律曲線就放緩,雖沒到止步不前,但等於失效。英特爾卻在 Intel Innovation 2022 強調,透過新製程技術、設備、與生態系合作,摩爾定律 10 年內仍有效。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聯合創辦人 Gordon Moore 1960 年代提出,晶片電晶體數量每隔一年就會翻倍成長,增強運算能力。想增加電晶體數,必須做得更小,就要求提高製程技術。Gelsinger 表示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但黃仁勳卻覺得增加電晶體和摩爾定律進步已走到盡頭,摩爾定律已死。兩家公司 CEO 看法不同,可說是半導體業界的嚴重分歧。

市場人士表示,英特爾極力維護摩爾定律,除了是英特爾創辦人 Gordon Moore 提出,不會拆自己招牌,過去也一直是半導體製造技術領導者,持續引領半導體技術。但近年英特爾被台積電和三星超越,兩家都開始生產 5 奈米處理器,英特爾仍停在 10 奈米和 7 奈米節點。

Gelsinger 上任後,英特爾核心目標之一是重回領先地位,代表英特爾晶片需與第三方代工晶片品質一樣,據 Gelsinger 規劃,英特爾 4 年內將開發 5 個節點製程,以趕上台積電三星。以經驗而言,導入新節點製程通常需時 2 年,英特爾想要 4 年內開發 5 個節點製程,業界都認為是大膽的嘗試。

在此目標下,英特爾需要摩爾定律繼續活著,必須單晶片塞進更多電晶體。但電晶體尺寸有限,小到一定程度就會遇上物理問題。Gelsinger 表示,英特爾正努力採用新設備、技術、生態系以求進步,如使用新曝光設備和 RibbonFET 架構,讓每個晶片塞進更多電晶體,且尺寸也從奈米進入埃米。

結合 RibbonFET、PowerVia 兩大突破性技術,加上 High-NA 微影製程及 2.5D 與 3D 等先進封裝技術,希望單晶片封裝可由目前 1 千億個電晶體提升 10 倍,到 2030 年至 1 兆個電晶體。

英特爾堅持以摩爾定律為基礎的製程微縮之路,輝達則轉向另一條路:最新處理器由代工廠台積電生產,台積電擁有最先進半導體製造技術,輝達晶片除了不用擔心如何製造更小電晶體的工程挑戰,解決方案也不是摩爾定律,而是「加速計算」概念。如人工智慧等密集型應用,可用最適合處理的特定晶片執行,就是輝達新 GPU 的同型顯卡。換句話說,這類運算模式就減少對英特爾專長的 CPU 運算需求。

黃仁勳強調,展望未來,摩爾定律性價比曲線機會已結束。如果想以划算成本大規模運算,經 15 年到接近 20 年加速計算追求,可概括說加速計算才是正確道路,會成為主流看法。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