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租代買、惜食點餐!4 大面向驅動近代史最大淨零排放「生活轉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17 日 9:02 | 分類 交通運輸 , 科技政策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以租代買、惜食點餐!4 大面向驅動近代史最大淨零排放「生活轉型」


你覺得追求零碳只是企業的事? 2050 淨零排放很遙遠嗎?國發會今年 3 月宣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提出五大路徑規畫、四大轉型策略及兩大基礎,並在 2030 年前編列 9,000 億元預算執行八大計畫。意味著未來 28 年每一個人的生活模式都將有劇烈轉變,而每一個人都必須參與這場零碳革命。

先來看看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的四大轉型策略。它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其中最直接影響民眾的就是「生活轉型」,從推動「淨零綠生活」開始,訂定綠生活指引改變民眾行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中降低碳排。

▲ 台灣 2050 淨零轉型。(Source:環保署)

年輕人「節能行為」意願最低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策略長林志勳表示,「生活轉型」包含的面向廣泛,因此在計畫推動之前,產科國際所歸納 20 項淨零永續行為,搭配台灣的現況來做調查,結果發現未來 2 年,年輕人願意落實「淨零永續行為」的比例,低於各年齡層平均值。

林志勳指出,目前台灣民眾的淨零永續行為形成比率普遍偏低,只有「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 1 級的產品」與「每年購買新衣服減半 」相對較高,顯示台灣民眾行為改變仍有相當大提升空間,其中年輕族群的採用比率、落實意願都是各年齡層中偏低。

林志勳建議,推動台灣民眾落實淨零永續行為,首先需要了解民眾是否願意採取節能行為,若是民眾不願意則要了解背後原因,並根據原因採取相關的做法和對策,舉例來說可以透過教育訓練、廣宣的活動讓民眾清楚節能行為的意義,對淨零永續有多大的幫助。

林志勳說明,若還是不願意採取節能行為,那就需要透過行為改變的方法協助,舉例來說可以透過競賽的模式,激起同儕間的比較心理來落實節能行為,或者是透過社會互動的模式,推動年輕人願意嘗試落實節能行為。

▲ 20 項淨零永續行為。(Source:工研院)

1. 從減少食物浪費開始

「生活轉型」的內容,包括推動零浪費低碳飲食、淨零循環建築、低碳運輸網絡、使用取代擁有及全民對話等面向,因為國際能源總署(IEA)研究指出,2030 年前行為改變減碳量達約占總減碳量的 8%,2030 年後當商業化減碳技術普及後,行為改變對淨零排放的重要性會大幅度提升。

針對零浪費低碳飲食,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初步規劃的低碳飲食推動措施,包括推廣計畫性採買、餐具共享、零浪費餐飲服務、綠色餐飲、推廣食用低碳栽培農糧產品及無毒食用,從推廣綠色餐廳開始,輔導業者做好源頭減量,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

具體實行的方向,行政院環保署表示,目前全國共計超過 1,200 家綠色餐廳,優先使用在地食材,推行惜食點餐,提供餐點份量調整服務,更高效的產銷配送,再到優先攝取更低碳的營養來源,像是多蔬果,減少肉類的攝取,鼓勵農民採行再生型的農法,增加土壤微生物和碳含量。

林志勳分享,以食來講,歐盟就是避免食物浪費,這個部分台灣已經有單位開始推動,像是食物銀行、四大超商、全聯、家樂福等,都有針對快到期的食物,做一些折扣促銷,或是提供給一些弱勢團體,藉此降低食物可能的浪費。

▲ 生活轉型。(Source:環保署)

2. 以租代買延長物品壽命

購買方面,行政院環保署目前規劃使用取代擁有的措施,包括推廣環境友善產品、延長物品使用壽命、循環運用零組件、以服務取代購買,例如已有發展電腦 3C、家電、家具、衣物等產品出租的服務,值得推廣及發展更多產品租賃的商業模式。

這部分該如何實行?行政院環保署指出,民眾採行以「使用服務」取代「擁有物品」的生活方式,能夠提升物品使用率,促使廠商設計輕量化、易升級維修的產品,延長物品使用壽命,以及循環運用零組件,進而減少物品的製造,同時降低製程的排放。

對此,林志勳表示,家電設備方面,主要就是以租代買,或是延長使用時間,像是日本有一家公司,就把所有的 3C 家電,像是手機、吸塵器、遊戲機等,全都透過網站提供以租代買的模式,有點像是中介機構,讓民眾不用直接跟品牌方購買,而是透過中介租賃 3C 家電。

▲ 行為改變是淨零關鍵。(Source:環保署)

3. 淨零建築減碳效益高

建築方面,行政院環保署也規劃出淨零循環建築推動的措施,包括推廣被動式節能建築、示範推廣智慧控制導入與深度節能、示範推廣高效設備與多元電力整合、示範推廣建築材料碳儲存 / 建築營運碳排放減量、推廣綠色標章。

行政院環保署指出,淨零建築(Net-Zero Buildings)在使用階段的淨能源消耗量為零,是所有新舊住商建物需要採行的做法,策略包括被動建築設計、智慧控制導入與深度節能開發、高效設備應用、多元電力整合、建築材料碳儲存。

舉例來說,被動建築設計主要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的能耗,有效利用建築基地週遭的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提供居住空間,維持穩定的溫濕度及良好的空氣品質。

參考國際案例,林志勳分享,日本政府針對淨零循環建築設立購置補貼,並透過企業參與購置補貼來廣宣,讓民眾了解購買節能建築相對於傳統建築的節能績效狀況,更以過去執行的案例,讓民眾去了解,淨零循環建築的生命週期的減碳效益,藉此吸引民眾響應。

▲ 台灣 2050 淨零轉型目標。(Source:環保署)

4. 自行車取代開車上下班

談到運輸方面,行政院環保署則是以低碳運輸網絡推動措施切入,包括推廣公共運輸、完備步行環境、完備自行車環境、管理私人運具、推廣共享汽機車、公共運輸導向的土地使用、減少非必要運輸需求、推廣綠色貨運、低碳展演。

社會大眾對交通的真正需求是使用移動服務,而非擁有運具,因此策略包括減少非必要移動、友善交通環境、推廣智慧化運具共享與共乘、便捷公共運輸,主要是規畫大眾運輸發展導向的都市規劃,讓城市生活機能設施,都可以在大眾運輸、自行車或步行可到達的範圍。

從實際案例來看,推廣智慧化運具共享與共乘,主要是滿足民眾偶爾或臨時有需要時,可使用共享汽機車,減少私人汽機車購買需求,並提供智慧交通資訊服務,滿足民眾規劃開車路線、停車與時間的資訊需求,並促進行前規畫習慣的養成,以減少不必要的臨時出行與車輛繞行,以避開壅塞。

這部分國外的做法,林志勳談到像是節能駕駛、大眾交通工具、自行車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並有國外公司採取同儕社會互動模式,製作騎自行車上下班的攻略 App,把所有資訊彙整,並顯示每個月的自行車公里數,做為同儕間的互動競爭,藉此推動騎自行車取代開車上下班。

「生活轉型」囊括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針對落實意願較低的年輕世代,相關政府部門同樣把與全民對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期望向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端,甚至是以年輕世代為主的社會大眾,說明各項減碳策略的內容,共同達成 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