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超過 6 千萬隻線蟲,發現聽力背後的關鍵分子機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17 日 15:32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分析超過 6 千萬隻線蟲,發現聽力背後的關鍵分子機制


人類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神經、以及一些未知基本分子機制參與作用,現在科學家進一步解決一項數十年難題,揭開將振動轉化為聲音的內耳結構背後之分子機制,為聽力損失研究開闢一條新途徑。

聽力損失問題遍布全年齡層,原因可能有聽覺器官老化、外力傷害、內耳聽神經及腦聽覺中樞任何部位病變等,也可能是構成 TMC1(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protein 1)複合物的蛋白質基因突變。

一段時間以來,研究人員還知道 TMC1(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protein 1)複合物在聽力發揮重要作用,能促進耳朵將振動轉為聲音感知的能力,但人類內耳只存在這種少量蛋白,其確切組成與功能機制仍知之甚少。

為了解決這項難題,美國俄勒岡醫科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OHSU)團隊花了數年時間改進蠕蟲生長與蛋白質分離的方法,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研究超過 6,000 萬隻秀麗隱桿線蟲(學名:Caenorhabditis elegans),終於解開執行這項驚人過程的分子機制。

當穿過耳朵的聲波撞擊鼓膜然後抵達內耳後會「搖晃」聽小骨(人體最小的 3 塊骨頭),隨後聽小骨撞擊蝸牛狀的耳蝸,後者又將稱為靜纖毛(Stereocilia)的微小毛髮刷到基底膜。

現在在顯微鏡分析下,研究人員發現 TMC1 複合物看起來有點像手風琴,且是一種對張力敏感的離子通道。靜纖毛搖擺便經過一種研究透徹的機制,導致纖毛頂部附近由 TMC1 複合物形成的離子通道打開與閉合、形成跨膜電流和感受器電位,沿著聽覺神經向大腦發送電訊號以被解釋為聲音。

聽覺神經科學領域數十年來一直在等待相關調查結果,有朝一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聽力受損的新方法。新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