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子是天生的,史丹佛專家:社會規範偏好晨型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09 日 12:51 | 分類 生物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夜貓子是天生的,史丹佛專家:社會規範偏好晨型人


是晨型人還是夜貓子,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領域專家說,答案無關緊要,每人都有早起或晚睡的基因傾向,睡眠模式多少受生物學控制,並不是有睡眠障礙,也不會損害健康,但社會不太包容晚睡晚起的人。還好睡眠習慣具可塑性,為了符合社會規範,有些方法可讓人早點起床。

科學家表示,每個人都有生理時鐘,天生晝夜節律使睡覺和起床時間不一樣。賓州大學睡眠、神經生物學和精神病理學實驗室的臨床心理學家 Philip Gehrman 指出,人類生理時鐘約 30%~40% 取決於遺傳。

史丹佛大學睡眠專家 Rafael Pelayo 認為,尤其青少年特別傾向晚睡,到成年時期睡眠比較深,一直到老年愈來愈淺眠。為了適應青少年生物學現實,Pelayo  還作證支持 2019 年通過的加州法律,要求初中和高中上課時間不得早於上午 8 點或 8 點半。

雖然晚睡晚起本質不是不健康,也非睡眠障礙,夜貓子也沒錯,然而社會往往獎勵早起的人。Pelayo 表示,當夜貓子需要遵守社會標準時間表和期望,就會出現慢性時差反應。

鎖定起床時間比強迫睡眠時間更容易

慢性時差反應不是睡眠障礙,並不需要治療,但社會規範準時上班等壓力下,會干擾日常生活。睡眠專家一般認為,改變起床時間跟改變身高一樣困難。大多數人睡眠時間差別不會落入極端,還有機會調整,他提出幾個方法讓天生夜貓子也能早點起床。

首先設定期望的起床時間,「如果揮動魔杖就能輕鬆入睡,醒來神清氣爽,你希望幾點起床?」鎖定起床時間比強迫睡眠時間更容易,一旦設定首選起床時間,接著確定自己需要多少小時睡眠,然後倒推就寢時間就可以。每人睡眠時間不一樣,但至少 7~9 小時,自己應該會知道睡多久才夠。

時間定好後,到就寢前都不要上床。道理是想像屏住呼吸,再呼吸時會深吸一口氣,就和睡眠一樣,睡得越少,身體就越想睡覺。同樣道理,起床後也不要打盹,因淺眠會犧牲晚上深眠品質。

再來是給自己必須早起的理由當獎勵,最好是會曬太陽的活動,如散步,但他說打電動也可以,重點是其他時間都不要做這件事。有些人可能因半夜醒來很沮喪,但半夜醒來其實是種進化,很正常。

改變睡眠需要長時間練習,至少六週才能養成新習慣。Pelayo 表示,晝夜節律存在於整個動物界,甚至蒼蠅大腦也會試圖預測現在是清晨還是黃昏,因此改變睡眠模式等於操縱預測地球自轉的系統,需要時間練習。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