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fps 高速相機拍攝獨特圖像,顯示避雷針工作原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15 日 17:08 | 分類 科技趣聞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40,000fps 高速相機拍攝獨特圖像,顯示避雷針工作原理


向下雷擊是所有閃電中研究最廣的類型,最近一張在巴西雷暴期間拍攝的照片,正在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避雷針設備如何相互競爭吸引雷擊。

閃電主要可分為雲中放電、雲間放電、雲地放電 3 種類型,八成閃電都發生在雲層內,只有 20% 涉及雲層與地面間放電交換,幾乎所有接觸土壤的雷擊都是雲地放電。

根據轉移到地面的電荷,雷擊可分為負電或正電,雷擊距離可達 100 公里,傳輸電流高達 30,000 安培,某些情況下甚至可達 300,000 安培;典型雷擊溫度是 30,000℃,是太陽表面溫度 5 倍。

為避免對地雷擊破壞建築物結構、傷害偶然走在地面的生物,人們廣泛於建物頂端安裝避雷針。幸運的是,最近一群科學家利用每秒 40,000 幀的相機拍攝到帶負電的閃電以每秒 370 公里速度接近地面,也清楚顯現避雷針工作原理。

研究人員指出,當閃電距離地面約 30 公尺時,避雷針與附近建築物頂部物體開始產生向上放電,相爭連接向下的雷電,以研究團隊拍攝的照片為例,內容可見至少 3 座建築物的避雷針試圖與向下雷電連接。

然而避雷針既不會吸引也不會排斥閃電,只是為閃電提供一條簡單安全的接地路徑,但閃電會尋找對地阻力最小的路徑而非最直接路徑(直線),也因此儘管圖像內有 30 多根避雷針,最後閃電仍找到一處煙囪擊中,30,000 安培的放電損壞了結構。

研究團隊表示,依靠避雷針保護並不總是可行,加上多數大氣放電現象發生在夏季熱帶地區,午後雷陣雨頻繁,因此夏天下午的戶外活動要更加小心,聽到雷聲就找個地方躲避,千萬不要躲在樹下或電線桿下,也不要躲在搖搖晃晃的屋頂下。如果找不到安全的避難所就留在車裡等暴雨過去,沒有汽車或其他避難所就雙腳併攏蹲下。

新論文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