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支持美制中政策,台供應鏈順勢而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17 日 13:45 | 分類 半導體 , 晶圓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張忠謀支持美制中政策,台供應鏈順勢而為


美中貿易戰戰火燎原,至今絲毫沒有歇息跡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16日公開表示支持美國政策,讓中國半導體發展腳步緩慢下來,同時也點出半導體製造轉移到美國,將帶來成本提高的隱憂。此番言論被外界視為間接表態台積電的立場,亦牽動台系供應鏈接下來的布局方針。

對此,供應商認為,半導體供應鏈走向兩極分化,已是大勢所趨,台廠只能順勢而為,短期內仍將持續爭取「去中化」或「去美化」所帶來的機會,但同時也得提防客戶轉嫁成本的壓力。未來如何落實分散式生產、彈性支應全球客戶需求,並兼顧成本,成為當前迫切的挑戰。

近年來陸續爆發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顛覆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思維,以往所奉行的「全球化、專業分工」已式微,「逆全球化」趨勢儼然成形,而落實晶片在地製造成為大國勢在必行的目標。美國政府端出晶片法案,一方面力攬台積電等大廠在美投資,同時在防堵中國半導體的力道也毫不手軟,制裁層次一再升級。

早些年,台積電拍板赴美設廠,張忠謀一直持反對態度,並公開指出許多不利條件,沒想到,16日在《天下》主辦的「半導體世紀對談」出現反轉。談及美國對中國祭出晶片禁令,他表態支持這個政策,讓中國發展半導體的腳步能夠緩慢下來。

事實上,在貿易戰爆發之前,中國在半導體領域追趕氣勢相當鮮明,紅色供應鏈崛起的隱憂不曾間斷。以中芯為例,根據2019年公布的技術藍圖,相當於台積電第一代7奈米的N+1製程(第二代FinFET)擬在2020年實現小規模量產,並將發展約當台積電7奈米加強版的N+2製程,這所有的雄心壯志在禁令出台下嘎然而止。

這段期間,美方對中國持續緊咬不放,近期更要求荷、日廠商不得出貨浸潤式DUV(深紫外光)微影設備。浸潤式DUV設備是40/45奈米製程(含)以下至7奈米製程的主流設備,而中芯雖有28奈米產能,但仍無法掌握高介電層/金屬閘極(High-k Metal Gate)技術,意味著中國晶圓製造可能會停留在40/45奈米。就如同張忠謀16日所提及的:「中國晶片製程技術落後台灣至少5~6年」。

對台積電而言,美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等於排除掉本來的潛在威脅,卻也因高漲的地緣政治風險,須分散產能到海外,赴美設廠是不得不的選擇,其中最大隱憂是成本激增問題。張忠謀認為,半導體供應鏈兩極化會讓晶片成本升高,預期美國成本高於台灣成本50%,晶片普及化速度會大幅放緩。

儘管海外建廠成本增加,台積電在近幾次法說會上一再重申,長期毛利率達53%以上是可以實現的。業內分析,台積電會如此有底氣,主要基於客戶關係緊密、先進製程領先、精準的定價策略及強韌的供應鏈夥伴,將可以化解挑戰。不過,這也隱含著客戶、供應商恐怕得共同分擔風險、接受成本轉嫁。

對於IC設計公司來說,台積電擁有極高的定價話語權,就算如今需求海水減退,目前價格也守穩,甚至不排除未來還有漲價的可能性。在本土設備、耗材供應鏈方面,為了維護客戶的利潤,必須要有一些價格上的犧牲,以全力支持大客戶的發展。

有設備主管私下指出,台積電的訂單向來就不是利潤最好的,不過在龍頭品牌掛保證下,確實爭取到不少中國客戶訂單,剛好搭上這波去美化趨勢,且歐美海外客戶的詢問度也越來越高。因此,本土業者更該把握機會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從台灣走到國際,避免陷入價格廝殺或是被淘汰。

進一步觀察供應鏈態度,大多數不敢跳出來大喊支持美國政策,主要是考量當前還有產能在中國,且有不少中國客戶訂單在手,深怕觸碰到中國逆鱗。業者私下坦言,檯面上雖不敢選邊站,但未來應不會再大舉投資中國,目前正評估兩岸以外的第三地生產計劃,以避免被時代趨勢吞沒。

整體來看,台積電擁有龍頭優勢,足以一一化解地緣政治下的各種挑戰,而其他供應鏈多只能順勢而為。未來除了須謹慎評估分散生產佈局的利弊外,面對不斷飆升的成本,該如何豐富產品價值及競爭力,以取得客戶長期承諾,將是牽動未來獲利的關鍵。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