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動物「便便」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13 日 0:00 | 分類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千奇百怪的動物「便便」


地球生物為了適應各自所處生存環境的挑戰,早已演化出多采多姿的樣貌,而他們的糞便也不遑多讓,圓的、扁的、長的、方的,可說是千奇百怪,各有特色。例如兔子和鹿的便便是顆粒狀;金魚則會排出細細長長的糞便;而澳洲袋熊(Wombat)竟會排出狀似立方體的糞便!

兔子便便有兩種

兔子的糞便其實有兩種,分別為:硬硬、圓圓,乾燥的顆粒狀便便;與濕潤、柔軟,一顆顆黏在一起的「盲腸便」。當食物通過兔子小腸時會被分成兩部分處理:不含營養且已被消化完全者會被輸送到大腸,最後成為顆粒便;仍富含營養者會被送入盲腸,微生物在此作用將食物進一步分解,最後成了盲腸便。因盲腸便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益生菌,所以兔子會吃下自己的盲腸便,再次消化吸收其中的養分。因此「食糞」是兔子的正常行為,並且對牠的健康有益。

(Source:Flickr/Ivan Radic CC BY 2.0)

四四方方的袋熊便便

澳洲袋熊是目前已知,世上唯一會排出立方體便便的動物。牠們消化非常慢,食物約需要 8~18 天才能經過消化道。科學家推測因其腸道前半部具有彈性且有水平方向的褶皺,而使方形的糞便容易成形。由於袋熊視力、聽力都不好但領域意識很強,所以它們很需要用自己糞便的氣味來標記領域,以免發生衝突。而立方體的糞便很利於堆砌和保持位置,甚至位於斜坡也不會滾下,更能發揮標示領域的功能。

(Source:Bjørn Christian Tørrissen,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鸚嘴魚會排出沙子便便

假期搭機到熱帶島嶼渡假,海邊的沙灘有可能是來自鸚嘴魚排泄物的傑作。鸚嘴魚主要生活於珊瑚礁周圍,牠的嘴非常堅硬有力量,以刮食珊瑚中的藻類維生。消化吸收後會排出白沙狀的排泄物。研究人員估計,在馬爾地夫瓦卡魯島附近的鸚嘴魚,每年就排出大約 531 公噸的沙子。這些沙子有的沉入海中,有的被海浪沖上岸邊形成沙灘,成為供其他生物棲息的環境。

人類對糞便通常有「負面 」的印象,認為它又髒又臭沒有一點好處,只想快快沖掉。然而自然界生物糞便通常有「正面 」意義,可分解泥土成為植物養分,也可以隨鳥類遷徙為植物散播種籽。如前面介紹為標示動物領域的標記等,原來動物糞便並非廢物,且用途非常多元。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