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新途徑,耶魯大學研究從染色體著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30 日 7: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癌症治療新途徑,耶魯大學研究從染色體著手


美國耶魯大學近期在《科學》期刊發表研究,團隊透過人類染色體著手,可以降低腫瘤發生機率。

人體細胞內染色體數量是 23 對共 46 條,但有時候會出現「非整倍體」(Aneuploidy)現象,指細胞出現了染色體非成倍數狀態,例如 45 或 47 條的情形。

耶魯大學團隊表示,人類細胞近 99.9% 都是 46 條染色體狀態,不過透過近百年的癌症研究,幾乎所有癌細胞都是非整倍體狀態。

不過醫學界一直無法確認癌細胞與非整倍體狀態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因為出現非整倍體細胞而癌化,還是癌化後的細胞會呈現非整倍體狀態,且非整倍體狀態多年來無法複製,因此很難藉此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

研究團隊這次研究透過 1987 年由日本科學家開發的 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是存在於細菌中的一種基因,該類基因組中含有曾經攻擊過該細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細菌透過這些基因片段來偵測並抵抗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毀其DNA。這類基因組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透過這些基因組,人類可以準確且有效地編輯生命體內的部分基因。

耶魯團隊使用 CRISPR 編輯技術,針對黑色素瘤(皮膚癌)、胃癌和卵巢癌細胞進行修改,除了消除非整倍體狀態外,也鎖定位於 1 號染色體長臂位置上的 q arm 區域。

研究發現當癌細胞的非整倍體狀態被消除後,形成腫瘤的機率也大幅降低,因此未來若能夠開發出有效率消除致癌基因中的非整倍數狀態,就有可能從根本解除癌細胞生成的機制。

未來研究團隊將尋找人類染色體中其他被認為與癌症有關的區域,未來可能藉此能夠治療更多種類的癌症。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