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量和垃圾食物等最大威脅,居然是「減肥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12 日 8:1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高熱量和垃圾食物等最大威脅,居然是「減肥藥」?


聽說愛喝冰美式咖啡的韓國人進化到睡眠時間減少,那什麼能降低美國人對垃圾食物的慾望?最近摩根士丹利長達 82 頁的報告,有了解答。

含糖汽水、洋芋片、高熱量垃圾食物,可能因當紅的「減肥神針」賣不好了。

油炸食物和汽水的「宿敵」,居然是「減肥藥」

「減肥藥」指的是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的 Wegovy 和 Ozempic。前者是肥胖和超重人群的減肥藥,後者是二型糖尿病藥物。而現在體重正常的非糖尿病者也趨之若鶩,想盡辦法拿到處方藥,因兩者有同種活性成分,可類比人體激素 GLP-1,能減緩消化並降低食慾。

飽腹感強,就會降低食慾,意志力也不用受考驗,不就能輕鬆瘦下來嗎?儘管效果因人而異,副作用有待研究,這簡單道理馬上吸引大量信徒,GLP-1 從 2020 年到 2022 年美國銷量猛增 300%,就連馬斯克也來背書,現身說法成為甩掉肥肉的成功案例。粉絲多了,狀況也更複雜。降低食慾不僅代表食量減少,也很可能導致飲食習慣變化,就像拍動翅膀的蝴蝶,威脅食品巨頭的未來。

夏天摩根士丹利調查 300 名用藥者,GLP-1 每天可減少 20%~30% 卡路里攝取量,以一天攝取 2,000 卡路里計算,約等於少吃 100 克洋芋片。問題來了,卡路里從哪裡減少?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糖果、含糖飲料和烘焙食品減少了。除了包裝食品,70% 以上受訪者去速食店和披薩店的頻率也變低了。GLP-1 也有助抑制吸菸、飲酒等某些成癮行為,60% 以上減少飲酒,近 25% 完全戒酒。

雖然調查樣本小,但總值近 1 兆美元的美國食品業,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變成大風暴,更別說美國肥胖率近 43%,減肥藥市場遠不到天花板。摩根士丹利預估,到 2035 年,7% 美國人口(2,400 萬人)會開始使用 GLP-1 減肥,以此為前提,美國消費者減少攝取 1%~2% 卡路里,汽水、糖果、油炸食品和鹹零食消費量下降 3%,酒類消費量下降 2%,連鎖速食銷售額減少 1%~2%。

僅次滙豐的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也有和摩根士丹利類似分析,GLP-1 流行可能削弱百事可樂、麥當勞等的需求。這些結論對諾和諾德、禮來等製藥公司來說是個好消息,卻是食品業頭上的一把刀。不說十年內,沃爾瑪已從現在業績察覺到變化,美國業務 CEO John Furner 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減肥藥讓人們減少購買食物,「單位食品更少,卡路里也稍微減少」。

健康熱潮千變萬化,食品巨頭雲淡風輕

不過,食品業趨勢從來不等於「斬立決」,減肥藥可能的蝴蝶效應,生產汽水、零食、罐頭的品牌持觀察但樂觀態度,情況依然可控,做決定還為時過早。讓安迪·沃荷畫出名作的金寶湯,對製藥公司減肥藥迅速崛起有些震驚,但不覺得產品線會全面潰敗。

不確定消費者行為到底會變化多大,企業動作就像知名哏圖,一隻白鷺伸出單腳,在海浪邊優雅謹慎地試探。沃爾瑪零食銷量雖然變少,但藥房也賣 GLP-1,賺錢反而更高。8 月沃爾瑪告訴分析師,食品、日用品和保健食品下半年銷售額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是因 GLP-1 普及。

使用減肥藥的顧客總體傾向消費更高額,儘管食物占比變少。

擁有 Oreo 等產品的億滋,計劃推出小包裝零食,熱量為 200 卡路里或更少,並採獨立包裝。這幾年百事等巨頭收購更健康的小眾品牌,產品組更多樣、綠色和全球化,消費者已見怪不怪,與其說品牌是為了避免被減肥藥打擊,毋寧說「健康」本來就是心照不宣的大趨勢。摩根士丹利報告也提到,用藥者會吃更多水果、蔬菜、家禽和魚類,以及蛋白棒和營養奶昔等體重管理產品,一點也不意外。

食品企業保持謹慎也有道理,歷史上「狼來了」故事太多,有時他們反是被騙的村民,有時只是大言不慚的屁孩。就像 Saffron Road CEO 所說:

我們總是經歷新的神奇藥物、新的神奇食品成分循環。

1970 年代,天然食品熱潮興起。「你就是吃的食物」(You are what you eat)1960 年代為嬉皮擁護,當成健康飲食口號。1990 年代,蔗糖聚酯(Olestra,脂肪替代品)橫空出世,一度變成主要食品添加物,人們想躲開奶油脂肪的高熱量誘惑,但後來發現蔗糖聚酯太「貪婪」,不僅除去不需要的脂肪,還削弱身體吸收必需維生素的能力,因痙攣、脹氣、腹瀉等副作用被淘汰。

21 世紀初,阿特金斯飲食法(Atkins Diet)流行,理論是減重關鍵為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多吃高蛋白食品,類似近年流行的生酮飲食,推動各種低碳水產品誕生。2004 年某奶油蛋糕製造商申請破產時提到阿特金斯飲食法,到 2005 年無法證明對減肥長期有效,列為「食物盲從」漸漸被人放棄。

追求健康意識漸高,但定義依然模糊。許多曇花一現的健康趨勢,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脫隊,諷刺的是,各種零食潮起潮落,但包裝食品業只越來越壯大,食品巨頭都不相信減肥藥會改變人類原始慾望,沉默多數人依然「口嫌體正直」,食品和飲料產品製造商 Smucker 就說:

消費者將繼續以各種方式追求零食,找尋不同類零食,甜食也會繼續受關注。

不過這次趨勢還是有點不一樣。食品業之外,倡導節食減肥的公司也受影響,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一旦開始服用 GLP-1,訂閱減肥計畫的人數就從 29% 降到 20%。

3 月美國知名輕體公司 WeightWatchers 斥資 1.06 億美元收購遠端醫療平台 Sequence,為會員提供減肥藥處方訂閱服務,而幾十年來公司理念是減肥全靠意志力,讓節食和運動不夠的人很有壓力,但現在減肥藥大流行,竟支持肥胖是種疾病理論,也算某種健康意識的「去偽存真」。諾和諾德不是第一家用基於 GLP-1 研究做出糖尿病藥的公司,但是第一家科學家成功說服大眾用來治療肥胖的公司。

健康又愉快地減肥,門檻依然很高

曾用 Wegovy 和 Ozempic 減肥的馬斯克,為了藥物會影響沃爾瑪業績而驚訝,還推文為減肥藥說話:

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幾乎可以肯定,肥胖問題超過使用 GLP-1 的風險。

從健康角度看或許沒錯,但馬斯克可能不知道摩根士丹利報告提到一個和食品不太相關的細節:許多人壓根負擔不起 GLP-1,只有一半病患有保險可分擔。美國一支 Ozempic 注射筆通常可用一個月,未保險費用約 900 美元,高昂價格導致部分保險公司不承保。GLP-1 供應也有限,大量需求讓藥局也不堪重負,真正需要 Ozempic 的病患更難買到藥。

就是這些「場外因素」,讓華爾街分析師覺得,GLP-1 對食品業來說還不是大問題,因藥價高昂,許多人無法負擔,且不能廣泛或長期使用,能長期使用 Ozempic 的都屬高收入族群,所以摩根士丹利調查可能掉進「倖存者偏差」。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 Nik Modi 敏銳抓住這點:

低收入族群對鹹零食等垃圾食品的消費普遍過高,這族群更不可能是減肥藥的主要消費者。

最近也有不少副作用報導,為過熱的減肥業務潑冷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用 GLP-1 減肥可能增加胰腺炎、腸阻塞和胃輕癱風險。 9 月美國 FDA 也更新 Ozempic 標籤,警告可能出現腸阻塞。副作用研究十分有必要,表示 GLP-1 應更謹慎使用,也該遵循醫囑,先給最需要的病患。開發 Wegovy 和 Ozempic 的諾和諾德指出:

我們的 Wegovy 臨床試驗數據顯示,一旦停止服藥體重就會恢復,這並不出人意料。這支持「肥胖是需長期管理的慢性病」觀念,大多數病患都會長期治療。

減肥是艱苦的長期鬥爭,減肥藥雖讓人有抄捷徑的錯覺,但仍是條漫漫長路,很少人能走完全程,超市零食區也不可能一夜間重新裝修。摩根士丹利不全然唱衰垃圾食品和連鎖速食品牌,報告提到:

餐廳從來不只是賣食物,有限服務時販售便利,全面服務時販賣體驗。

各種化學添加物刺激味覺,但要是不能自己煮只能吃外食,只能先求餓不死,再說營養和健康。有專業營養師和私人健身教練的馬斯克還要靠減肥藥瘦下來,食品巨頭幾十年如一日揣摩如何讓食品成分更好看,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