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捉儲存行得通嗎?「洗油」反油兩路線相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08 日 7:4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碳捕捉儲存行得通嗎?「洗油」反油兩路線相爭


全球努力減碳,但減少只有碳排放,已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只能靠植物、珊瑚固碳慢慢減少,要讓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只是減碳不夠快,最好加速移除大氣二氧化碳,這就產生碳捕捉後碳儲存想法。最初這種想法視為天方夜譚,如今有不少新創公司嘗試,只是也發生路線之爭。

這路線之爭剛好體現於美國兩個相鄰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州兩個碳捕捉計畫。

德州推動計畫的是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正興建巨大設施,預計每年自大氣吸收 50 萬公噸二氧化碳,耗資數億美元,資助者包括投資公司貝萊德等。

路易斯安那州由瑞士碳捕捉新創公司 Climeworks 等一眾企業組成聯盟,興建較小設施,每年移除 100 萬公噸二氧化碳,主要資金來自美國政府補助。

許多人質疑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DAC)可行性,因燃燒化石燃料之所以經濟可行,就是產生二氧化碳可直接排走沒有太多額外成本,若還要把二氧化碳捉回來,不論任何方法都導致燃燒產生能量,要扣掉捕捉二氧化碳能量,捕捉能源效率若不佳,結果可能變成負數,造成整個經濟體反而增加更多碳排放,經濟面就是捕捉成本高,會發生重大虧損。

若非得碳捕捉,合理想法是在燃燒完排氣口二氧化碳濃度最高時捕捉,這樣效率最高,捕捉成本相對低,也就是說捕捉耗用能源也較低。要在二氧化碳已散入大氣才空氣捕捉,理論效率相當低,成本也會激增,這是以前空氣捕捉不太熱門的原因。

碳捕捉主要問題是成本過高

如今空氣捕捉從備受質疑到有實際計畫,可說跨出一大步,但兩鄰州計畫背後想法、發展路線,可說南轅北轍。

德州東方石油計畫其實思考石油業永續發展,石油業多排碳?那就從大氣捕捉碳回來,這樣可「洗綠」石油,讓社會更願意接受石油,而捕捉二氧化碳,石油業早有以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加壓以提升老舊油田石油產量的辦法,可說是摸蛤兼洗褲,一兼二顧。

但真正綠能運動人士反對這方法,只是延長排碳產業壽命,延緩綠能發展,且如果用二氧化碳挖出更多石油,燒出的二氧化碳比捕捉儲存的還多,也沒有減到碳啊!Climeworks 計畫則將二氧化碳直接儲存,能源使用綠能,就沒有增加碳排放,問題是如果碳捕捉能源效率不佳,這些綠能拿去給別的經濟活動使用取代非綠能,減少碳排還更多。

碳捕捉主要問題就是成本過高,直接空氣捕捉成本每公噸二氧化碳達 600~1,000 美元,成本主要來自耗費能源,為了節能減碳消耗更多能源,是碳捕捉受質疑的主因,不過雖然質疑者眼中兩者一樣不切實際,但碳捕捉兩路線也涇渭分明,中東油國大多支持碳捕捉就能繼續使用石油,激進減碳人士則強烈反對,主張碳捕捉不可用以合理化石油產業。

從雙方規模差距,或許可看出若碳捕捉能上軌道,哪方能勝出,東方石油認為,碳捕捉可延長石油產業 60~80 年壽命,不只捕捉二氧化碳可直接增產,更是整個產業的生死存亡之爭,為了續命,多花一點錢也在所不惜。

若不為石油產業所用,純粹耗能,又沒有商業模式,這些二氧化碳也不能增產石油,還要耗費成本想辦法儲存且確保不能洩漏,如此唯一資金來源就只有出售碳權與政府補助,問題是,出售碳權也只是抵消排碳產業碳排放,那與石油產業拿來「洗油」又有何不同?依賴政府補助,又有哪個政府願意負擔如此龐大支出?

國際能源署認為,若要在 2050 年達全球減碳目標,碳捕捉需達每年 10 億公噸,若以每公噸成本 600 美元計算,將達 6 千億美元,相較美國最新年度政府總預算編列 6.8 兆美元,也就是一年要用掉美國總預算 8.8%。

目前全球約有上百個直接空氣捕捉計畫進行中,進度與財務狀況都不明朗,較成熟的直接於排氣口捕捉儲存,全球約 41 處已商轉,總計每年可捕捉儲存 4,900 萬公噸二氧化碳,約等於全球能源及產業產生碳排放總量千分之一。大部分捕捉二氧化碳都給了石油產業提升產能,或合成「綠」乙醇。

目前碳捕捉與碳儲存還是與石油產業掛勾較有發展性,但激進環保主義者如 Climeworks 執行長全力反對,表示若碳捕捉儲存是挖出更多石油,那只是侵占綠能市場潛力。路線之爭誰是誰非,最終也只能交給市場斷生死了。

(首圖來源: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