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智庫評歐盟經濟安全政策規模不足是最大痛點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2 月 10 日 14:55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歐智庫評歐盟經濟安全政策規模不足是最大痛點


歐洲政策中心 9 日對歐盟經濟安全政策提出架構性報告,指資金等面向的規模不足是最大痛點,並建議嚴肅評估俄羅斯、中國與台灣、中東、北韓和川普等未來可能對全球衝突干擾的風險。

自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去年6月提出「歐洲經濟安全戰略」以來,因歐盟27國重視程度不一,加上今年6月歐盟換屆改選,具體政策雖漸成形,但進展速度未如外界預期。

歐盟重要智庫歐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9日報告,主張經濟安全必須置於2025~2029年歐盟施政新屆期的戰略議程核心,否則當前的弱點將會大幅暴露,對歐洲帶來可見的後果。

對歐盟的第一項建議是嚴肅評估全球化情勢,包括全球化逆轉和「中國/台灣」等未來衝突風險因子對經濟安全的影響。因為俄羅斯雖是當前籠罩歐洲的地緣政治風暴,「中國才是歐洲必須準備因應及調適的『地緣政治氣候變遷』長期局勢」。

歐盟正面臨綠能、數位、經濟安全「三重轉型」,不但耗費經濟成本,也有戰略困難,如中國已占全球80%太陽能板和75%鋰電池產量,歐盟綠能轉型很難跳過,但又將持續經濟依賴。

還有像2020年中國阻擋石墨出口,這項電池科技重要原料衝擊歐洲的電池巨擘Northvolt,「背後可能是中國策略壓抑歐洲剛開始成長的電池供應鏈,使中國競爭者在國際和歐洲占得機先」。

報告惋惜歐盟沒有「早知道」,表示若2019年歐盟綠色新政(Green Deal)能套用經濟安全架構,又或2015年的上一屆歐盟能先想到,歐盟就會增加潔淨能源領域的投資規模,更早避免中國形成現在市場主導地位。

中心建議歐盟必須及時更新保護經濟安全的政策工具箱,包括出口管制、投資審查、保障知識安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等。

報告直言,歐洲過去依靠經濟互相依賴和多邊主義的成功模式都在倒退,美國認清數十年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對中國行不通,因此打算像中國在國際經濟法典以外行事,然而歐盟卻缺乏美國和中國成為超級強權(superpower)的軍力及預算。

「今日,歐盟最痛苦的政策赤字就是規模」,報告稱歐盟不乏相關政策工具,但成效常因規模不足而縮小,如380億歐元(約新台幣1.3兆元)的歐盟「創新基金」(Innovation Fund)是全球最大聚焦低碳創新科技者,但美國去年潔淨科技就投資2,130億美元(約新台幣6.7兆元),比五年來增加一倍半不只,歐盟的速度和力道相形見絀。

此外,美中競爭也讓歐盟付出代價。美國促使日本、荷蘭禁止出口先進半導體設備到中國,北京報復是限制出口鎵/鍺兩個半導體關鍵原料,讓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相關產業受害。

報告認為,如今地緣經濟是一場規模和擁有「戰略性不可或缺」科技的遊戲,因此建議歐盟成立5千億歐元的「未來基金」(Futura Fund)及常設經濟安全理事會,並在所有相關政策領域植入「經濟安全母體」(Economic Security Matrix)架構,確保各項施政方向協調一致。

(作者:田習如;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