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寫作能獲得讀者青睞?研究:人類寫的文章流量多出五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07 日 10: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數位內容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I 寫作能獲得讀者青睞?研究:人類寫的文章流量多出五倍


AI 寫作蔚為風潮,各式工具紛紛問世,號稱能讓內容製作事半功倍,效率大增。然而,由 AI 生成的內容,真能獲得讀者的青睞嗎?這場科技與人文交鋒的結果如何?根據最新實證研究結果,答案顯然令人詫異。

據數位行銷公司NP Digital實驗顯示,在68個網站發表的744篇文章中,由AI獨自生成一半內容,僅在5個月後吸引了每月平均52位讀者瀏覽;相較之下,由人類親自撰寫的另一半內容,則高達每月283位讀者瀏覽,相差將近五倍!

毫無疑問,儘管AI在內容生產效率上可能有一席之地,但要真正贏得讀者的青睞並非易事。究竟人類與 AI 在這場爭奪網路流量的戰役中,誰將占上風?

讀者為何渴望原創性?

AI可以生成大量看似優質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往往缺乏人情味,無法真正打動讀者。為什麼讀者會渴望原創性?人類是具有創造力的,我們能將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過往經驗融入到創作中,產生獨一無二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單是事實堆砌,更結合情感和思想的表達。

故事是人類創造力的重要表現形式。透過說故事,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經歷、傳達自己的獨特觀點,提供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洞察,並與他人建立聯繫,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數量能戰勝品質嗎?內容飽和的缺點

許多品牌為了快速搶奪關鍵字排名,意圖透過AI工具大量生產內容。的確,AI能以驚人的效率輸出大量素材,彷彿為內容行銷開啟了一條捷徑。然而,這卻可能埋下了嚴重的品質隱憂,無意間陷入「數量迷思」的泥沼。

研究進一步指出,隨著時間進展,AI內容不僅容易曝露出過於對牛彈琴的內容缺陷,導致其平均每月流量遜於人類高達五倍。這項發現無疑為各品牌敲響了警鐘,警告大眾如果盲目將AI視為萬靈丹,卻忽略了品質,將陷入毫無價值的品牌警訊。

更棘手的是,包括Google在內的主要搜尋引擎對於品質的檢測與懲處機制正日益精進。舉例來說,Google廣告品質規範中,規定必須達到一定品質的內容才能傳送,若AI生成的內容,有可能被列為品質偏低的內容,而影響到廣告成效。

研究也顯示,AI真正的威力並不在於取代人類,而是擔綱「智慧助手」的角色,輔助創作流程的各個環節。這一點從Neil Patel內容行銷顧問公司的實戰經驗便可見一窺端倪。他們利用AI為職業培訓機構UTI量身製作多個城市的行銷文案時,AI便負責數據搜集、市場觀察的重要角色。利用大數據的協助,Neil得以快速掌握每個目標城市的交通、就業市場、地理環境等關鍵資訊,精準了解當地客群實際需求。

AI生成內容疑雲?版權爭議恐踩雷

以AI寫作軟體Jasper為例,它號稱能在瞬間吸收大量書籍和網路文章的內容,並快速生成段落。乍聽之下,很像是人類大腦吸收資訊後,產生創作靈感的自然過程,但卻讓現行版權判準界線變得模糊。

法理上,藝術家或作家在創作時參考現行作品並加以改造,只要未逾越實質相似的程度,就不構成侵權。然而,AI吸收資料的範圍之大,卻讓這種「合理使用」的標準難以拿捏。

筆者認為,可思考為AI生成內容設立一種「次級版權」(secondary rights in copyright)的制度。也就是說,雖然承認AI生成內容的獨特價值已超越單純進行抄襲或重製,但權利範圍仍與人類原創進行區隔,例如保護期較短、權利範圍較窄等。這種折衷方案或可在維護傳統版權和鼓勵AI創新間取得平衡。

AI生成內容為現行版權法律體系,帶來了全新的考驗。我們應思考AI在創意、獨特性等方面與人類創作的分野,研議是否為AI量身訂製一套版權規範制度,積極引領科技發展與法規調適。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