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蔬果養分大幅滑落,科學家用「生物營養強化」因應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5 日 8:2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農業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氣候異常,蔬果養分大幅滑落,科學家用「生物營養強化」因應


蔬菜及水果含豐富的礦物質及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運作必須成分,但德州大學科學家 2004 年研究發現,20 世紀中期後,許多蔬果營養成分都明顯下降,綠豆鈣含量減少四成,蘆筍維生素 A 幾乎減半,綠花椰菜含鐵量也變少。

到了 21 世紀,蔬果營養流失持續。最近研究顯示,因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糧食作物營養價值明顯下降。2018 年稻米研究發現,因大氣較高二氧化碳已使蛋白質、鐵和鋅含量降低許多。

氣候暖化、極端氣候趨勢不見盡頭,農作物營養價值可能繼續滑落。但有種稱為「生物營養強化 」(Biofortification)技術,對幫助補充農作物逐漸喪失養分很有潛力,甚至有機會產生本來沒有的營養成分。

生物營養強化有多種方式,其一涉及作物基因改造,另一種用肥料或土壤改良劑提升特定礦物質含量。此外,傳統作物育種也能獲得營養含量提升的新品種,但耗時較久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

生物營養強化相較食品額外添加微量營養素,經濟效益更高。世衛組織(WHO)和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CGIAR)已將開發生物營養強化物視為實現糧食安全的主要目標,有助改善非洲數百萬飢民的健康。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計畫負責人 Prateek Uniyal 解釋:「由於氣候異常,豪雨成災、低溫寒害等,導致作物鐵和鋅含量下降 30%~40%。」IFPRI 旗下機構 HarvestPlus 與 30 多國合作,協助一億名農民種植生物營養強化作物。據估計,2030 年時可有十億人受惠這些作物的營養素。

因維生素 A、鐵和鋅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全球飲食最缺乏的三種微量營養素,HarvestPlus 致力培育含更多養分的糧食作物。但有專家指出,生物營養強化只是權宜之計,並非根本性解決問題,這類作物栽培仍是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而非小農為主的有機永續性農業。此外,農作物營養成分多元,若只專注提升少數營養素含量,可能顧此失彼流失其他營養素。

營養強化作物未來該如何發展?由於極端氣候影響,地球許多區域乾旱可能成為常態。專家建議,若能將營養強化作物改良成耐旱品種,更能擴展栽種範圍,造福更多落後國家人民。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