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長期調查中國電動車補貼政策,認為中國政府企圖以此打擊歐洲車廠,今日歐盟宣布祭出殺手鐗,中國進口歐盟的電動車,最高將課徵 48% 關稅,宣告全球貿易戰開打。
忘掉 WTO 和自由貿易吧,當中國電動車不斷壓低價格搶市,歐盟和美國都採取強硬手段阻攔,歐盟今日更決議,從下個月起只要是從中國運送到歐洲的電動車,都將加徵額外關稅,最高可達 48%。這項新措施的相關通知,已經發送給比亞迪、MG(上汽)、吉利等車廠,最近一批航班抵達歐洲時間是 7 月 4 日,這項新政策也將在當天生效。
從去年開始,歐盟就展開深入調查,針對中國政府如何補貼車企,進而在歐洲市場展開價格戰,設法掠奪歐洲平價車版圖。
諷刺的是,被課徵關稅最高的將會是 MG 旗下的平價電動車,特別是 MG4,歐盟針對其母公司上海汽車,提出最高額度關稅,從原本的 10%,增加 38%,總稅額達到 48%,而 MG 前身其實卻是英國車廠,如今則被視為中國政府的價格戰先鋒。
Volvo 母公司吉利汽車也將被加徵 20% 關稅,如果是在歐洲生產的車款就可以豁免。聲勢最浩大的比亞迪,也要加徵 17% 關稅。歐美車廠也不能倖免,包括 BMW、Renault 和 Tesla,如果進口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到歐洲,一樣要面臨額外 21% 關稅。
歐盟雖然最積極倡議電動車,但目前歐洲市售電動車有五分之一都是中國製造,這個發展和歐盟原先的劇本不同。本來歐盟希望藉由電動車,來對抗無敵的 Toyota 油電車,沒想到在這個彎道上超車的,卻是一眾中國車廠,甚至給歐洲車廠帶來更大的威脅。
從負面角度來看,這樣的關稅壁壘可能導致歐洲消費者得花更多錢買車,同時也讓歐洲車廠進入保護傘,技術進步的壓力變小,產品改善可能也跟著變慢。中國政府已經表達強烈抗議,「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保護中國企業權益」。
從樂觀的角度想,這等於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大勝利,曾幾何時中國生產的車輛,可以給歐洲車廠這麼大的壓力。如果各車廠真的重視歐洲市場,在新政策效應下,勢必要考慮在地化生產,到歐洲設廠,否則很難頂住 48% 關稅的壓力。
「我們的目標是讓歐洲電動車市場保持開放與公平競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表示,歐盟依然歡迎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只要他們確實按照國際貿易市場的規則,遵守全球交易法規。
尷尬的是,許多歐洲車廠對此法令感到擔憂,包括 Benz、BMW 在內,中國是他們最大的市場,貿易戰開打後,中國若祭出反制措施,很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在中國市場銷售。現階段中國並未提及針對歐洲汽車加徵關稅,但是他們已經暗示可能會對歐洲進口的農產品加稅。
(首圖來源:B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