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電動車市場的迅速擴張,歐洲市場感受到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強。為了保護本地汽車公司的利益,歐盟 7 月 5 日開始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高達 48% 反傾銷關稅。此舉引發廣泛的市場反應,對中國車企在歐洲的銷售造成了衝擊。
隨著中國電動車企業如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控股集團(Geely)等公司的快速發展,這些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市占逐漸擴大,且在歐洲政府的調查中,這些公司在電動車的競爭中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大量補貼,歐盟認為中國政府的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車的便宜造價,這樣的價格對他們的當地企業構成的不公平的競爭,因此決定採取關稅措施保護歐洲的電動車產業。歐盟在經過九個月的調查後,決定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反傾銷關稅,並根據企業所享受的補貼程度設置不同的稅率。
歐盟的關稅政策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銷售產生了顯著影響。根據資料顯示,2024 年 7 月,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註冊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 9.7%,上汽集團 MG 品牌註冊量降幅尤為明顯,甚至達到 38%。比亞迪雖然在市場上仍保持增長,但增速已明顯放緩。這些數據表明,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已經開始影響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關稅措施導致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沒錯,但隨著進口關稅的增加,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平均售價必然也因此上升,這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造成了直接影響。這也意味著歐洲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的購車成本,進而可能持續影響歐洲電動車市場的整體需求。
▲ 歐洲各國 7 月 BEV 註冊數量與 2023 年增減對比。(Source: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科技新報製表)
中國車企與歐洲市場的應對
與此同時,一些與中國相關的汽車公司開始考慮新的全球化策略,以應對歐盟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如 Volvo 旗下 Polestar,曾同時讓吉利與 Volvo 入股,但之後 Volvo 股份全賣給吉利汽車,很早就因吉利汽車控股關係,很早就在中國工廠生產汽車,也受關稅影響,由 10% 提至 19.3%。PoleStar 財務長不久前 2024 第二季財報說明,公司立場認為提高關稅會損害還想在歐洲投資技術、創造工作機會的歐洲公司。
但其實 Polestar 主要是中國生產車型受關稅衝擊,但也有全球工廠布局,如就在 8 月,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Volvo 工廠開始生產 Polestar 3 SUV 車型,供應美國與歐洲市場,Polestar 還計劃 2025 年將部分 Polestar 4 車型生產轉移至韓國,減少依賴中國工廠,並拓展全球生產網絡。
Polestar 曾是瑞典公司但被中國公司收購,但 Polestar 畢竟有瑞典血統,海外有更多戰略合作夥伴,透過多地生產應對關稅壁壘挑戰;但純中國公司受衝擊就遠大於 Polestar。
身為中國新興的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對歐盟關稅壓力的應對策略同樣值得關注。根據小鵬汽車首席執行長何小鵬的說明,該公司正在歐洲尋找合適的生產基地、並計劃在當地設立工廠,以實現本地化生產。這也是為了降低進口關稅對公司出口汽車的影響、同時也有代表小鵬汽車想避開中國車市紅海,擴張歐洲市場的野心
然小鵬汽車全球市場挑戰不僅貿易摩擦,還包括國內市場壓力。上半年中國車市為價格戰和產品規劃問題,小鵬汽車銷售表現不如過往迅猛。資料顯示,上半年小鵬汽車交車量僅約 50,000 輛,為比亞迪單月銷售量五分之一。小鵬 2023 全年交車量為 141,601 輛,現在看來是否能超越 2023 年交車量可能還需要更多努力。交車數量雖超過分析師預期,但收入仍遠低於市場期望,換句話說小鵬汽車收益受價格戰影響甚巨。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小鵬汽車仍在積極尋求與國際車企的合作,以提升其全球市場競爭力。例如與大眾汽車的合作、就為小鵬汽車帶來了顯著的技術提升。在大眾汽車的幫助下,小鵬汽車成功改善了供應鏈管理,並將毛利率從一年前的 -3.9% 提升至 14%。這一合作不僅提升了小鵬汽車在中國車市的競爭力,還增加了其進軍歐洲市場的信心。假設小鵬真的在歐洲建立製造工廠,就會跟著加入前輩比亞迪、奇瑞汽車、吉利汽車的腳步,這些公司都正準備在該地區建立工廠,以降低歐盟決定將中國進口電動車關稅提高到 36.3% 的衝擊──小鵬汽車的關稅為 21.3%。
▲ 中國電動車的 7 月銷售數字推估。(Source:JATO Dynamics,科技新報製表)
是否能平衡經濟成長與環保目標?
在理想的情況下,歐洲的氣候意識代表應該會反對任何增加清潔技術成本的措施,無論這些技術的來源為何。然而,現實是,環保人士擔心,依賴中國進口電動車會破壞歐洲綠色新政的核心承諾,即促進歐盟經濟增長和高薪工作。因此,歐盟決定以綠色新政的名義,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強大競爭。
短期內,這些關稅措施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對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銷售產生顯著影響。以比亞迪為例,其在歐洲市場上的 Seagull 車型假設受到關稅影響,售價從 12,000 美元至少提高到 14,000 美元,這無疑削弱了其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雖然還是很低。此外,歐盟對中國車企如上汽集團的 MG 品牌的銷售影響顯著,2024 年 7 月 MG 品牌在歐洲的註冊量與同期相比下降了 38%。
然而,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在長期內可能帶來更複雜的影響。首先,關稅措施雖然可以短期內保護歐洲本地產業,但也可能推高電動車的市場價格,從而減少歐洲消費者對清潔能源車輛的需求,尤其對價格敏感者。這與歐盟想達成的氣候目標相悖,因同時延緩電動車歐洲普及速度,從而影響歐盟 2030 年將零排放車輛增加至 1,350 萬輛的目標,過度下修也會影響民眾的信賴。
儘管存在潛在的風險,歐洲的環保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仍然認為,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對本地產業具有積極意義。德國經濟和氣候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指出,這些關稅措施有助於振興德國的清潔技術產業、確保歐洲在全球綠色經濟中的領先地位。他強調,這些產業「現在需要支持,這關乎產業基地、許多工作和經濟力量」。
這種政策的另一個目的是確保綠色工作機會留在歐洲,而不是完全依賴進口。布魯塞爾的清潔運輸與能源倡導組織交通與環境的 Julia Poliscanova 強調,如果所有的跟減碳相關的工作機會都被中國拿走,歐洲的綠色新政目標將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導致選民轉向右翼,破壞歐洲的氣候政策進展。
保護主義衍生出的兩難
即便這個關稅加徵是臨時政策,要到今年底才會確認是否成為固定政策(但也可能多次「延長」臨時的時間)。但如前所述,多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可能已認為這樣的趨勢將難以逆轉,尤其美國 100% 懲罰性關稅導致該國幾乎 0 進口、加拿大也在考慮增加關稅的情況下,這些中國廠商跨入歐盟領域、遵守歐盟法規製造汽車,可能也是歐盟開啟貿易戰的目的之一,畢竟前面已經有一個美國的先例,中美開啟貿易戰後,已經有多家公司實質地縮減中國製造的規模,以求產品進入美國的關稅能被豁免。
這樣看起來,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傾銷關稅的政策在短期內對本地產業有利,特別是在保護本地工作機會和推動清潔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然而,這種保護主義政策也帶來了潛在的長期風險,包括推高了整體電動車的價格、延緩綠色經濟轉型,以及加劇貿易摩擦的可能性。當然,中國公司在歐洲設廠的策略、可以被視為一種順應歐盟政策的積極應對,也能確保更多的工作機會留在歐洲。這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歐洲的保護主義壓力。
但對中國政府而言,這些公司的「外移」不見得是件好事,即便在中國市場面臨激烈競爭,中國政府仍不可能希望看到自己養大的孩子跑到其他地方工作、而是希望他們留在自己家中協助維持家中生計。由於現在中歐還處於關稅談判期間,因此尚未看到中國政府對於中國汽車製造商到歐洲設廠的表示。但不管從政策面、或是歐盟本身對市場的需求來看,這場貿易戰看來都是不得不打,只是比起美國,歐盟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更深。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