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國搶食傳統製程晶片,台灣有機會轉型求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0 日 15:5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半導體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路透:中國搶食傳統製程晶片,台灣有機會轉型求生

中國企業在政府扶持下大舉搶占汽車、顯示器領域廣泛使用的傳統晶片,台灣企業有朝更先進晶片發展的壓力。路透社認為美中競爭格局可成為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

路透社指出,2015年台灣力晶積成電子製造在安徽合肥拿到新建代工廠合約,希望打進前景看好的中國市場。然九年後,中國晶圓代工廠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卻成力積電傳統製程晶片(legacy chips)領域最大競爭對手之一。

華虹、中芯國際等中國代工廠藉削價和積極擴張產能,威脅力積電、聯華電子(聯電)和世界先進(VIS)汽車與顯示面板晶片市場長期占據的主導地位。台灣業界高層表示,台灣晶圓廠被迫退出或得追求更先進特殊製程。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說:「像我們這樣的成熟製程代工廠必須轉型,不然中國削價只會讓我們更陷困境。」

聯電告訴路透社,全球晶片產能擴張造成「嚴峻挑戰」,聯電正與英特爾(Intel)合作,開發更先進更小的晶片,實現傳統晶片製造以外的多元化。

台灣業界高層認為,美中貿易緊張或許能稍解台企的痛苦,因各國業者希望確保供應鏈安全,並尋求中國境外生產的晶片。不過美國總統川普已表明,他打算對美國以外製造的半導體課徵最高達100%關稅。

更便宜、更積極

台灣晶片業高層表示,近年由於美國阻止中國取得高階晶片技術,中國的晶圓代工加倍投入傳統晶片。北京當局大力資助加上能接受較低利潤,能用低於台灣競爭對手的價格銷售。

近年中企大幅提高傳統晶片產能。研究調查機構TrendForce資料,2024年中國成熟製程產能全球占34%,逼近台灣43%;到2027年,屆時中國占比可望超越台灣,韓美則預估會掉到只剩個位數。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測,2023~2025年投產的97座新工廠,57座位於中國。儘管台灣代工廠仍可靠製程穩定性和更高良率競爭,但台灣晶片設計公司高層表示,2023年以來,中國代工廠推銷業務方面更積極。

這名高層及另一名台灣晶片設計界人士指出,中國客戶尤其面板等消費者為中心的行業,越來越要求台灣晶片設計公司採中國製晶片,以符合北京要求中企實現供應鏈本地化的呼籲。

川普效應

全球市場情報諮詢企業IDC半導體資深研究經理曾冠瑋表示,台灣晶片設計商和代工廠可能會特殊化製程,並從傳統晶片轉向多元化,只是中期盈利仍會遭受中國競爭的打擊。

黃崇仁說,打算減少中國市場大量使用的顯示器驅動器和感測晶片,重點轉向整合邏輯與DRAM記憶體晶片的3D堆疊製程,以提高運算效能並降低功耗。黃崇仁說:「我們沒辦法做那種中國使用的晶片生意……我們必須退出,否則就沒法生存。」

華府竭力壓制中國晶片產業成長,加上北京與其他國家關係惡化,客戶被迫得把供應鏈分成「中國本土化」和「非中國」兩種,這種情況或能給予台灣業者些許喘息空間。

黃崇仁告訴路透社,已看到一些本要發往中國的訂單轉到台灣工廠,這種情況預估還會更多。某台灣晶片設計公司高層表示,2023年後收到更多國際客戶要求中國境外生產晶片的訂單,「有客戶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不希望我們在中國下線生產(tape out)晶片。他們不想出現『中國製造』。」

(譯者:鄭詩韻;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