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不是夢:日英聯手打造能源新產業生態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25 日 7:50 | 分類 材料、設備 , 核能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核融合不是夢:日英聯手打造能源新產業生態圈

一座反應爐把海水裡隨手可得的氘,變成像太陽一樣的能量來源,發電過程沒有二氧化碳,也不會排出長期核廢料,這就是「核融合」的夢想。日本和英國決定攜手衝刺這項技術,希望 2030 年代就能開始運作示範電廠。表面上看,這是能源新聞;但對日本的晶片業來說,它就像打開一條新的產業路徑。

因為一座核融合反應爐必須即時監控高溫等離子體、調節超大電流、運轉遠距維修機械手臂,而所有這些功能都離不開穩定又耐高溫的半導體元件。政府把核融合與半導體一起列入國家復興清單,等於告訴業界:這不只是一個科學實驗,而是下一個可能帶動就業與出口的新市場,任何晶片、材料或設備廠商都不該錯過。

功率半導體會成為日本參與核融合的切入點嗎?

從產業面來看,日本廠商這幾年在功率半導體上已經投入不少資源。像三菱電機、ROHM、Renesas 和東芝,都陸續在日本國內擴充 SiC 晶圓產能,主要是為了電動車和能源轉型的市場。

不過,核融合裝置對於高電壓、高溫、高頻切換的要求比電動車更極端,因此反而可能成為日本在全球供應鏈中突圍的機會。英國方面雖然在遠距操作技術有優勢,但在這類專用晶片的設計和量產仍有缺口;若日本能掌握這個空隙,便可能在新興市場建立關鍵角色,尤其在供應鏈穩定性日益重要的今天,日本製的可信度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核融合製程需求,也可能為日本設備與材料廠帶來新機會

除了晶片本身,製造這些晶片的設備與材料,未來也會在核融合相關項目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核融合反應爐內部的部件材料需要承受超高溫和高能輻射,這對金屬加工精度、陶瓷材料與封裝技術都有極高要求。

目前像住友電工、古河電工等企業,已經參與過 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專案,累積不少經驗。再加上 Tokyo Electron 和 SCREEN 等設備廠商本就擁有國際競爭力,若能將這些技術應用延伸到極端製程環境,未來在半導體主流市場上也會更具備話語權。這些都可能成為由研發到量產的橋梁,幫助日本重新建立在全球製造中的領先地位。

但機會背後,挑戰也不小,特別是時間與資金

儘管前景值得期待,但三大挑戰也不容忽視:

  • 第一,核融合的商業化時間很長,預估最快也要 2040 年後才有實際應用。這代表企業必須願意投入長期資金與人力,而非期待短期回報。
  • 第二,相關晶片與材料必須具備極強的耐輻射性與穩定性,這是目前車用或工業用晶片尚未完全克服的門檻。日本廠商在研發這類元件上仍需時間與資源。
  • 第三,全球競爭對手也在加速布局,像中國預計 2027 年完工實驗反應爐,美國新創公司則拿到數十億美元資金發展私人核融合技術。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若想維持優勢,不能僅靠技術,更需要整合設計、製造與出口的完整產業策略。

核融合不是明天的生意,但可能是日本半導體的未來

日英合作核融合不僅是能源上的突破,更可能為日本半導體產業打開全新的應用市場。不過,這條路走來並不容易,既要解決技術瓶頸,也需要政府長期資助與產業耐心布局。如果這些條件能到位,日本或許真的有機會在下一個能源世代中,透過晶片與設備重新奪回過去在全球科技版圖上的影響力。在全球尋找乾淨能源與高階製造的今天,核融合也許不只是夢,而是日本科技產業下一次重要的現實考驗。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