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社報導,儘管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處理器大廠英特爾 Intel 18A 製程仍面臨良率過低與缺陷率過高困境。這項技術承載著英特爾超越台積電,進而重新奪回晶圓製造領先地位的厚望。然而,來自內部的挑戰與外部的疑慮正為前景蒙上陰影。
Intel 18A 製程困境並非首次浮出水面。2024 年,一份報告曾指出,博通(Broadcom)對潛在訂單測試結果感到不滿。儘管英特爾曾堅稱 Intel 18A 製程進展順利,下半年大規模生產 Panther Lake 處理器,對性能和良率軌跡有信心,鞏固英特爾筆電市場地位。但最新消息卻再次示警。
英特爾將可用晶片良率達 50% 視為大量生產門檻,良率 70%~80% 公司便能獲利。然 2024 年報告顯示,Intel 18A 製程為 Panther Lake 處理器生產晶片時的良率僅達 5% 的門檻。而公司曾設定目標,希望在 2025 年夏天將良率提升至 10%。雖然最新的報導並未明確指出 intel 18A 目前的具體良率,僅將其描述為一個很小的百分比。這代表該製程技術的成熟度,距離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理想狀態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面對外界質疑,英特爾保持樂觀。發言人表示對 Intel 18A 現狀感到滿意,Intel 18A 發展軌跡感覺非常好,將成為幾年內客戶端和伺服器產品的基礎。重申 Panther Lake 處理器將是偉大產品,上市時間按計畫下半年推出。
英特爾財務長 David Zinsner 7 月接受路透社採訪,Intel 18A 良率表現比報導要好。良率往往從低點開始,隨時間進展改善。這番話反映了半導體製程初期面臨挑戰,但會最佳化和經驗累積逐漸成熟。然 Intel 18A 仍被為英特爾高風險賭注。路透社採訪消息人士,英特爾甚至形容為孤注一擲(hail mary)冒險。極端策略既展現英特爾重振製造實力的決心,也暗示巨大壓力。Intel 18A 製程成功與否,對英特爾而言意義非凡,順利推出才有助為下代 Intel 14A 吸引更多客戶。
然而,7 月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警告投資者,如果 Intel 14A 無法取得訂單,公司就得退出晶片製造業務,突顯 Intel 18A 重要性,因不僅關乎英特爾市場競爭力,更是長期業務模式和生存策略。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