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尚義:驅動未來半導體發展關鍵在小晶片技術,突破口則是在先進封裝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6 日 16:4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IC 設計 , 半導體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蔣尚義:驅動未來半導體發展關鍵在小晶片技術,突破口則是在先進封裝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 6 日表示,AI 是半導體發未來展的新驅動力。從大型電腦、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到如今的人工智慧,每一波技術浪潮都重新定義了摩爾定律的意義。不同的是,過去的驅動者都是單一產品,雖然出貨量龐大,但形態明確、用途集中,而 AI 並非如此,雖說目前 AI 現在仍在基礎建設階段,主要集中在資料中心,但這都還只是第一步。

蔣尚義在「2025 遠見高峰會」上表示,AI 的發展將進入應用階段,也就是從雲端走向邊緣(Edge Computing),或有人稱為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他解釋,這個階段將出現上千、上萬種不同的應用產品,包含智慧汽車、機器人、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這些應用的多元化,對半導體的設計與製造都是全新的挑戰。

不過,過去製程升級多針對單一架構與高出貨產品,但未來 AI 應用的多樣化,將使傳統晶片設計的規模經濟失效。他強調,現今最先進的製程,如台積電的 5 奈米以下產品,其設計費用大約高達 20 億美元。現在一間設計公司若先投資了 2 億美元下去設計,產品銷售未達 10 億美元根本不划算。

因此,他認為小晶片(Chiplet)是關鍵解方。Chiplet 概念就像積木,可依需求自由組合,把高運算模組重複使用於不同產品中,既能分攤開發成本,也能提升市場靈活度,成為 AI 時代的新架構基石。然而,摩爾定律正逼近物理極限。蔣尚義提醒,當製程微縮速度放緩,即使台灣在晶圓代工與封測領域仍居全球龍頭,領先優勢也將受到挑戰,未來的突破口,可能不在製程,而在封裝。

蔣尚義強調,過去封裝只是輔助與成本控制,如今隨著 CoWoS、InFO 等先進封裝技術成熟,晶片間的整合效率反而成為效能提升關鍵。除了維持半導體製造、封裝領先的同時,蔣尚義認為,積極深耕「系統設計」將是下一步關注焦點,因為最終主導產業發展的,是系統設計者。

(首圖來源:遠見提供)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