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危機啟示錄,歐洲汽車工業的未來指向何方?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30 日 8:00 | 分類 交通運輸 , 國際貿易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福斯危機啟示錄,歐洲汽車工業的未來指向何方?


歐洲汽車工業正因為法規與環境的變化,面臨百年來最大的難關。這背後關乎全球市場競爭加劇,電動車技術變革、還有亞洲的挑戰者崛起,讓歐洲的傳統汽車製造商陷入困境。而福斯汽車(Volkswagen)的危機成為歐洲汽車工業困境的縮影。身為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福斯汽車的困境不僅反映自身問題,也揭示整個歐洲汽車工業所面臨的挑戰。

歐洲汽車業的輝煌與現狀

歐洲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汽車工業的領頭羊,孕育了許多享譽全球的品牌;德國的 BMW、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福斯汽車,以及法國的雷諾(Renault)、雪鐵龍(Citroen)和標緻(Peugeot),這些品牌以享譽國際的豪華品質、優秀的發動機與底盤研發技術,因而廣受全球消費者喜愛。然而,隨著市場需求與歐洲的政策變化,電動車的需求造就一連串難以阻擋的變革,逐步威脅了這些歐洲品牌的地位。

 

首先,歐洲電動車市場的成長速度已顯著放緩。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報告,純電動車在 2024 年 7 月的市場銷售占比僅為 12.1%,低於去年同期的 13.5%;8 月的跌幅更多,從 2023 年的 21% 掉到 14.4%。與此同時,混合動力車的市占率卻從 25.5% 增長至 32%。這顯示出消費者對完全電動車的接受度仍有限,且對現有技術的過渡過程比預期中更為緩慢。

其次,消費者的購車偏好正在轉變──性價比更高的車款關注度比以往更高,台灣匿稱地瓜的 Tiguan 過往一直都是福斯最重要的產品、同時也是同級 SUV 中的銷售翹楚,但在小型 SUV、CUV 這類產品的介入下,包括同集團的 Karoq 與 T-Roc、現代起亞集團的 Sportage、Nissan 的 Qashqai 等都分食了 Tiguan 級距的市場,即便於去年底推出了 Tiguan 的大改款,但上半年的 Tiguan 銷售表現卻還沒追上 Sportage 與同公司的 T-Roc。而主打划算產品的雷諾 Dacia 車廠,其小型車 Dacia Sandero 則是歐洲上半年的銷售冠軍──也擠下了數年來歐洲的長青銷售冠軍 Golf。

▲ 歐洲上半年車型銷售數字。(Source:Best-Selling-Cars

過往來說,中高階車款一直都是歐洲市場的銷售主力之一,但經濟環境變化導致小型車、掀背車、CUV 成為歐洲市場的新寵兒,這些車款比起更大尺寸、配備更好的中大型 SUV 更受歡迎。當尺寸類似的同級距車輛競爭時,就會選擇更「物有所值」的品牌,也壓縮了傳統中高端品牌的市場空間──只要消費者對品牌有信心,那更便宜的車子就更容易創造銷售量。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衝擊

其次,對歐洲汽車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崛起。中國的比亞迪、MG、小鵬、蔚來等汽車品牌,不僅在中國本土市場捉對廝殺,同時還表現出積極進軍國際市場的意願──包括歐洲。這些品牌以其先進的電動車技術、低廉的成本、豐富的產品線(包括前面說的 CUV 品類),對歐洲市場產生強烈衝擊,導致歐盟祭出了高額關稅、避免歐盟本地的汽車製造商受到低價中國電動車競爭影響。

▲ 歐盟純電車銷量也面臨衰退。(Source:Euronews

可能是因為想要同集團資源共享,相比於 Tesla、比亞迪、甚至是 BMW 之類的競爭對手,這個全球第二大汽車集團在電動車的腳步較為緩慢:例如 ID.3 最早是在 2019 年上市, ID.4 則是 2020 年上市,不但在市場推出的時間慢人一截,一開始福斯的電動車設備也略嫌保守,這使其電動車的占有率無法在初期有效提升,進而影響到集團整體的新能源車戰略。

2024 上半年,福斯的電動車銷量比起 2023 年同期下降了 14%,即便該集團推出集團共有電車底盤縮減成本,但銷量才是汽車製造商最需要注意的部分。這也導致福斯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比亞迪在 2022 年底銷量就超越了福斯,成為中國當地銷量最高的汽車品牌,而福斯的銷售市占率則從 2020 年的 19.3% 一路下降到 2023 年的 14.5%。而 2024 上半年的中國銷量更直接再掉 7.4%,整個集團銷售成績為 134.5 萬輛──對一年動輒銷售數百萬台的市場來說,7.4% 下滑無疑是一個重大警訊。

今年 4 月,福斯在合肥投資 25 億歐元擴展生產與創新中心,打算加速電動化轉型,並針對中國市場開發新的設計語言,但另一方面,路透稱福斯將關閉生產 Passat 車型的南京廠,同時將在中國裁員數百人以因應規模縮減,不過中國的福斯汽車(上汽大眾)沒有公開回應此傳聞。

高成本結構與利潤壓力

除了外部競爭,福斯也面臨生產上的挑戰,德國高昂的生產成本成為福斯等汽車公司的沉重負擔。高工資、豐厚的福利以及不斷上升的能源價格,使得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率和市場競爭力。福斯汽車的財務數據顯示出這一問題的嚴重性。2024 上半年,福斯汽車的現金流轉為負數且高達 1 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正 25 億歐元。此外,福斯房車品牌的利潤率在 2024 年第二季從第一季度的 4% 暴跌至 0.9%;相比之下,競爭對手雷諾和 Stellantis 在同一時期的利潤率分別為 8.1% 和 10%,他們更早就在進行成本節約行動。

德國的能源與勞動力成本在歐洲數一數二,這使得福斯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為了應對成本壓力,福斯不得不考慮關閉德國的部分工廠,這可能導致數以萬計的員工失業,而且進一步加劇了該公司與工會之間的矛盾。做為德國最大的私人公司,福斯的工廠關閉和裁員可能會對德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根據 Jefferies 的分析師指出,福斯計劃關閉兩到三座工廠,這將影響到超過 15,000 名員工。這些裁員計劃引發了工會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 Wolfsburg 總部,工會占據半數監事席位,這使得該議題成為工會與公司之間的激烈爭論點。

然而,福斯的管理層也明確表示,公司無法繼續承擔如此龐大的成本結構,必須採取行動以達到其 100 億歐元的成本削減目標──儘管關閉行動可能會帶來另外 40 億歐元的額外成本。

歐盟的貿易政策與產業策略

面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競爭,歐盟選擇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實施高額關稅,試圖保護本地的汽車產業。然而,一些分析師認為,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可能適得其反。關稅並不能直接提升本地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反而可能引發貿易爭端,影響雙邊經濟合作。與其採取關稅壁壘,歐盟更應該專注於提升自身的產業競爭力,加強科技創新和市場適應性。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歐洲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歐洲車廠長久以來一直受益於巨大的品牌知名度,這是基於長年在品牌與鑽研汽車與引擎技術上的結果。波士頓諮詢曾發布一份報告,認為這些歐洲車廠也受益於數十年來贊助大量體育賽事的結果──這讓賓士、BMW、奧迪等品牌成為一種身分象徵,這三者占據了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的 20%。

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較低,更願意嘗試新的品牌和產品。他們在購車時,更關注車輛的外觀設計、科技配置和環保性能,歐盟對於環境議題越來越嚴格的法規,相對之下讓仍然靠燃油車獲取大量利潤的車廠越來越難過,而中國車廠對於電動車的長期投入造就了低價的汽車市場,但也鑽到了歐洲汽車市場的產品真空帶,這對於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競爭力的歐洲汽車製造商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 福斯集團銷售數字仍然可觀,但未來的危機已經降臨。(Source:Best-Selling-Cars

危機中的新生

福斯汽車的危機並非是獨立事件,而是歐洲汽車產業面臨挑戰的縮影。在全球化、科技數位化、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背景下,歐洲汽車製造商還在滿足於引擎與底盤的領先優勢時,就有特斯拉與一眾中國車廠在別的方面挑戰歐洲造車工藝。有趣的是,BMW 成功獲得全新平衡,成為中國市場以外的電動車第二大勢力,相比保守的福斯,BMW 更願意在油電共生平台發展,並刻意同級產品給電車遠大於油車的設備,提升電車銷量──BMW 上半年純電車銷量,比起 2023 年同期成長 34.1%。

換句話說,在這場與電動車的競爭中,傳統車廠並非完全沒有優勢,福斯將重點擺在全集團的資源與設計共享,但卻忽略除了成本,消費者需要的是更多樣化、更有科技感的選擇:讓全球的消費者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在不同級距的車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配備需求──同時還要便宜。福斯與中國車廠的競爭壓力主要是在中國市場,但放眼全球市場,他們也在面對銷量節節攀升的現代起亞集團競爭。

當福斯在豪華感追不上傳統的雙 B 時,他們可以學現代起亞集團,創造在價格與配備上更有優勢的新能源車,以搶下更高的市佔率(中國市場則是不計代價地血拚)。假設福斯集團一直都如之前的財報所說,特別在意汽車銷售的利潤率,那他們應該要明白一件事情:他們在電動車的領域遠不如他們在傳統由車上的優勢,在電動車領域他們是競爭者、而非領航者。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