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使產業界面臨高度不確定性,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為緩解關稅造成的影響,有愈來愈多企業,把進口商品存放於「自由貿易區」(Foreign Trade Zone、亦稱「對外貿易區」),在這個受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監管,但被視為「領土之外」的區域,暫時避免繳納關稅。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官網資料顯示,他國進口商品停放在自由貿易區內,無需繳納美國關稅;可是,一旦商品離開自由貿易區,進入美國市場,就要繳交關稅。
全美自由貿易區協會(NAFTZ)主席塔菲爾(Jeffrey J. Tafel)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該協會就發現,會員數量有增加跡象,且註冊人數持續成長。
以拖待變 商品先放自貿區再觀察情勢
「(關稅政策)變化太快,企業正在找尋自由貿易區的儲存空間,藉此延遲繳納關稅,直到他們能夠決定如何處理這些商品。」塔菲爾說。
自貿區暨關稅諮詢業者FTZ Solutions資深顧問特倫布爾(David Trumbull)稱,企業對如何透過自貿區降低關稅的詢問量,比先前高出2到3倍。UPS、中菲行等業者,也在官網向客戶提供自貿區解決方案說明。
馬士基(Maersk)海關暨貿易主管拉布達(Janet Labuda)透露,有許多客戶先把產品運到美國自貿區的保稅倉庫,打算擺放30天左右,觀察情況是否好轉,再決定下一步。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旗下專門報導外國直接投資和經濟發展的媒體fDi Intelligence寫道,使用自貿區的「租戶」(在自貿區進行倉儲、製造、組裝等業務的企業),可望從中受益。
fDi Intelligence指出,用進口原物料生產終端產品,再銷售至美國的廠商(自貿區租戶),可在2種關稅(原物料和終端產品)中,支付較低的關稅,也就是「關稅倒置」(tariff inversion);例如,若筆電的關稅低於零組件,以進口零組件產製筆電的業者就可採取「關稅倒置」,支付筆電的關稅。
自貿區源自近一世紀前關稅戰 如今又重演
目前美國境內有超過200個自貿區,共計逾3,400家公司在區內營運,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廠區、BMW的南卡羅萊納州工廠,都位於自貿區。
值得注意的是,自貿區並非因應關稅的萬靈丹;譬如,美國政府依據301調查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稅,當這些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時,一樣要被徵收。
自貿區的概念,源自1930年美國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對超過2萬項進口商品提高關稅,引發關稅戰所導致的經濟大蕭條。當時,為協助企業因應高關稅衝擊,美國國會制定了自由貿易區計畫,希望扭轉《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造成的嚴重後果。
如今,這項施行超過90年的計畫,因川普挑起關稅戰,再度成為企業的臨時避風港,經濟會不會陷入衰退猶未可知,產業只能採取各式權宜之計,期盼情勢可逐漸轉趨明朗。
(本文由《財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