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漸落幕,但你知道拜登的「離岸懲罰稅」是什麼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5 日 12: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國總統大選漸落幕,但你知道拜登的「離岸懲罰稅」是什麼嗎?


萬眾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終於在這個月愈來愈明朗,即將上任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競選期間提出許多和川普政府不同的施政方針,如回應氣候變遷、提倡新能源、修改移民政策等,讓不少人期待未來 4 年的美國發展。

可是,比起上述主流政見,他還提過徵收「離岸罰款附加費」(offshoring penalty surtax),雖然台灣很少討論,後續影響卻頗值得關注。

1988 年預言成真,「離岸生產」副作用多

2016 年以來,川普不斷高呼「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口號,讓他獲得大量選民支持,期待透過重塑「美國製造」、調整企業稅賦、提高貿易壁壘等手法,讓美國重回昔日的製造業龍頭地位,並吸引世界各項重大投資都往自家靠攏。

這項做法影響相當廣泛,單看沃爾瑪(Wal-Mart)、NIKE 每季財報的境外投資及海外生產報告,加上不少國際企業前仆後繼地赴美投資,就不難窺見上述政策帶來的衝擊。

拜登的盤算是,未來美國公司若在海外製成產品、運回本土販售,將課徵 28% 公司稅,並額外附加 10% 懲罰稅。那些將電話服務中心(call centers)設在海外的公司同樣適用。希望藉此抑制美國企業在不同國家間轉移收入和稅收減免的能力。

簡單講,一旦離岸懲罰稅上路,首當其衝的便是 5 家最大海外製造商:蘋果、NIKE、思科(Cisco)、沃爾瑪、IBM!

攻占海外市場、獲取他國原料、降低營運成本等目的,20 世紀以來,大企業普遍將製造基地外移或外包至其他國家,從日本、台灣、東南亞到中國,都先後成為美商的海外生產重鎮。不只美國如此,歐洲、日本、甚至台灣企業,後來也遵循這套做法。

看到企業的布局動向,早在 1988 年 Constantinos Markides 和 Norman Berg 兩位教授就曾投書《哈佛商業評論》,發表〈離岸製造是個壞生意〉(Manufacturing Offshore Is Bad Business)一文,批評離岸製造將傷害企業長期競爭力,造成產業「空洞化」。與其一味降低成本,不如專注提高品質和創新,都些這是海外廉價勞動力辦不到的。

疫情+懲罰稅,將加速「智慧製造」趨勢

當時,許多美國企業都汲汲營營前往海外,但同時間,卻有不少日本企業反過來搶灘美國,如富士通、日立、三菱、NEC、東芝等,而且幾乎每家車商都在美國設置組裝廠。

兩位教授警告,當愈來愈多企業離開本土,隨著工作機會大量流失、貿易赤字惡化,將為社會帶來許多不滿情緒,迫使政府介入、干預企業運作,還可能激起國際保護主義。

如今看來,這番預言幾乎都成真了。

不過,從 1980 年進行到 2020 年,世界局勢跟科技發展已有不同。

在 AIoT、5G、工業 4.0 等新科技帶動下,各品牌可在更接近銷售市場的區域建廠,從客製化小量生產到遠端操控的無人工廠,都不是不可能的奢望了。

尤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很多產業都吃到工廠關閉、物流停擺、供應鏈不穩等苦頭,假使拜登上台後祭出離岸懲罰稅,勢必加速智慧製造和更多科技化應用。

談到智慧工廠機器人,及感應裝置蒐集到的大量數據,勢必要提到「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這是分散式運算架構,讓企業應用程式接近邊緣資料來源,加速數據分析、洞察、改善回應時間。

隨著 5G 網路普及,加速雲到端資料處理,還可能將大量運算需求移到邊緣,帶來更多商業利益。這項技術不只傳統製造業迫切需要,從金融行為、家電使用到汽車行動數據處理,都可受惠於邊緣運算。

寫到這,你對拜登的離岸懲罰稅有興趣了嗎?

(本文由 遠見城市學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Gage Skidmore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