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非做車不可?沒有方向盤和踏板,你敢搭?Apple Car 疑問一次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04 日 10:00 | 分類 Apple , 自駕車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什麼蘋果非做車不可?沒有方向盤和踏板,你敢搭?Apple Car 疑問一次解


《彭博》報導,蘋果(Apple)正加速開發電動車 Apple Car,目標要在 2025 年問世!

蘋果從未發布任何公開資訊,但投入做車的傳聞不曾消失。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資料顯示,蘋果現有69輛Lexus SUV,為處理器和自駕測試車隊,民眾還曾目擊開在加州路上。

Apple Car描述為蘋果「下一個明星產品」,若成真,按照軟體、硬體與服務三位一體劇本,能比其他競爭對手提供更佳垂直整合,為汽車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目前外媒揭露哪些已知資訊?大家也好奇,究竟蘋果為何要另闢戰場?

Apple Car長怎樣?
全自駕車,跟方向盤和腳踏板說再見

蘋果的野心不只打入電動車市場,瞄準的是產業「聖杯」──全自動駕駛電動車,沒有方向盤、腳踏板,完全不需人為介入。

蘋果討論出的可能性之一,是類似美國新創電動車廠Canoo的Lifestyle Vehicle車型,乘客坐在環形後座面對面聊天,車子自己會開。車中央也有類似iPad大螢幕的資訊娛樂系統,全程提供服務,並與蘋果自有設備與服務結合。

不過就連當前王者特斯拉或Alphabet(Google母公司)旗下Waymo,都難以達到如此境界,蘋果希望做出比兩家還安全的電動車,絕非易事。工程師正在設計備用系統,防止自駕系統故障,或轉讓乘客接手。

此外,Apple Car處理器晶片,由負責M1 Mac系列和iPhone等裝置的Apple Silicon團隊設計,《彭博》稱這是迄今公司最先進的零件,能處理自駕大量AI運算需求,不過運作過程會發熱,仍需冷卻系統控溫;至於車用LiDAR(光達)感測器,據傳蘋果已與四家廠商會談,要求更小、便宜、比現在更易大量製造的LiDAR系統。

充電方面,預期會跟進特斯拉、福特、現代、通用汽車等廠牌一致採用的CCS(Combined Charging System)規格,有利普及市場。據MacRumors,蘋果正在設計新電池技術,不只大幅降低電池成本,還增加續航里程。更小包裝內有更多活性材料。

可能合作夥伴?
現代、鴻海、立凱電、LG

由於蘋果沒有做車經驗,勢必需要合作夥伴。2021年初,傳出與現代集團旗下起亞(Kia)汽車合作Apple Car,Kia已獲蘋果36億美元投資,並計劃在美國喬治亞州車廠生產。但2月Kia卻公開聲明未與蘋果合作自駕車,外界推測是因Kia口風不緊,惹惱蘋果。

不過一些韓媒仍樂觀預測,雙方合作關係很有可能繼續。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曾指出,現代的電動車專用模組底盤E-GMP,可能會為Apple Car提供基礎。

台灣企業也有望列入合作名單。蘋果曾找上中國兩大電池供應商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但他們拒絕在美國設廠,協商破局,也讓蘋果目光轉向願意到美設廠的台灣鴻海和立凱電,最終可能為Apple Car製造電池。

蘋果今年也派Apple Car團隊員工到訪南韓,與LG、SK集團會面,討論合作可能性,還有意在南韓尋找磷酸鐵鋰電池(LFP)製造廠商。4月,韓媒報導LG和麥格納(Magna International)的合資公司LG Magna e-Powertrain,就快要與蘋果談成Apple Car合約。

開發團隊多次變動
現由Apple Watch負責人領導,積極網羅人才

Apple Car計畫又被稱為「泰坦」(Titan),自2014年展開。然而關注蘋果新聞的網站MacRumors指出,由於員工與領導層多次變動衝突,歷經風風雨雨,9月原負責人菲爾德(Doug Field)跳槽福特後,現由蘋果技術副總裁兼Apple Watch負責人林奇(Kevin Lynch)帶領團隊。

林奇接手後,喊出全自駕的遠大目標,近幾週更積極招攬人才,含特斯拉自駕軟體Autopilot前工程主任摩爾(Christopher Moore)、富豪汽車(Volvo)控溫系統專家、德國戴姆勒卡車(Daimler Truck)經理、卡爾瑪汽車(Karma Automotive)電池系統工程師、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感測工程師、Joyson Safety Systems自駕安全工程師等。

維德布什證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樂觀看待,認為推出Apple Car只是時間問題,與是否可行無關,2025年亮相有可能;郭明錤則說,若延後到2028年也不意外。

蘋果要做車,一出手就要頂規

蘋果對汽車的興趣可回溯到iPhone前。當時高層討論過做車計畫,2010年,賈伯斯(Steve Jobs)甚至與輕量平價V-Vehicle車型製造商見面,但後來蘋果還是選擇全力開發iPhone。早期公司董事會成員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也說,「如果賈伯斯還活著,他一定會想做台iCar。我覺得車子有很棒的設計機會。」

除此之外,從iPhone和Apple Watch的設計思維,不難看出蘋果的野心:一出手,就要最好。不只想做一台更好的車,更要重新定義世界所說的「汽車」,如同iPhone徹底顛覆人類的「手機」。

2013年,庫克(Tim Cook)被問到Google眼鏡,他幾乎不屑一顧,但回應「手腕才有趣,因為手腕才自然;要讓產品可行,首先要說服人們這個東西夠讚,他們才會想戴上它。」一年多後,Apple Watch就問世了。

2018年以來,由於越來越嚴格的碳排標準、共享汽車興起、市場整體飽和等,導致全球汽車銷量不斷下滑,特斯拉出現改變全球車市樣貌與遊戲規則,但即便是最高級的自駕系統,也無法完全捨棄駕駛,特斯拉幾乎重新定義了汽車,但還不是頂級。

或許未來5年,我們告訴車子目的地後,就能舒服坐下,看電影、睡覺補眠,好好享受旅程,就跟從前一樣,沒有人能想像,人人口袋都有一台小電腦,甚至主導你我的日常生活。如果Apple Car賣得跟iPhone一樣好,全自駕就不只是夢想了。

(作者:邱韞蓁;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