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研之有物

研之有物

About 研之有物

中研院科普媒體:研之有物 研之有物,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編輯群走訪中研院各處,親身採訪研究團隊,再寫成科普報導。帶您直擊研究前線,探究科學和生活的關係。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http://research.sinica.edu.tw/

你今天用熱發電了嗎?把廢熱變能源的魔術師「熱電材料」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02 日 8:45 | 分類 材料 , 能源科技

在全球面臨能源轉型之際,再生能源的發展大多著重在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燃料等。然而近年,隨著奈米科技的發展,可將廢熱轉為電力的熱電材料也逐漸嶄露頭角。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洋元踏足熱電材料的研究已有十幾年,在他眼中,熱電材料極具能源發展潛力。

繼續閱讀..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再升級,解讀 M87 星系黑洞偏振光影像與後續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02 日 8:45 | 分類 天文

繼 2019 年 4 月人類首度拍到 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照片之後,2021 年 3 月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成功從複雜資料取得新影像,也就是 M87 黑洞的「偏振光」影像。這張照片和兩年前有什麼不同?台灣研究團隊做出了哪些貢獻?科學家追求高解析度的黑洞影像,又對黑洞研究有什麼重要意義呢?「研之有物」專訪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松下聰樹研究員,和大家介紹這張新的黑洞偏振光影像,以及未來黑洞觀測持續努力的方向。 繼續閱讀..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15 日 8:45 | 分類 Big Data , 科技政策 , 資訊安全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台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繼續閱讀..

進擊的巨大污染!解析海漂垃圾的全球分布:專訪中研院鄭明修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2 日 10:3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近年海廢問題相當受關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組成團隊,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 25 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海漂垃圾,發現風阻效應和海流都會影響垃圾分布,從亞熱帶漸漸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其中以太平洋區的海洋垃圾積累最嚴重,並且有 50% 垃圾仍持續在海上漂流,論文於 2020 年 10 月 6 日刊登於《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繼續閱讀..

COVID-19 抗疫作戰的關鍵少數──中研院 P3 實驗室開箱!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8 日 7:56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趣聞 , 醫療科技

新冠病毒肆虐,防疫工作首重消滅、隔絕病毒,中研院在廖俊智院長帶領下,更是傾全院之力研發檢驗試劑、藥物、疫苗等等抗疫利器,務求消滅病毒無形。但在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卻有一間實驗室,日夜忙著「養」病毒,以檢測疫苗、藥物、試劑有效性,就是中研院唯二的 P3 實驗室。這間實驗室少有鎂光燈照射,卻是中研院抗疫作戰的重要後盾,一起跟著研之有物,開箱神祕的 P3 實驗室! 繼續閱讀..

冷戰最高機密「黑貓中隊」:神祕的空軍偵查照,如何化為科學圖資?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0 日 7:00 | 分類 Big Data , 數位內容 , 航太科技

「當黑貓中隊遇上 GIS」──大半世紀以前,一群祕密特訓的飛行員冒著生命危險,駕駛史上最難開的 U-2 偵察機,隻身潛入中國領空偵查,最終僅約半數隊員平安除役。30 年後,當年的機密航照連同其他早期空軍偵照成果,來到中研院,在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主責下,化為超過百萬張地理圖資。研之有物專訪執行長范毅軍研究員、廖泫銘研究副技師,揭開這段歷史。 繼續閱讀..

經濟崩壞 vs. 疫情失控,只能二選一?經濟學家找出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17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財經 , 醫療科技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各國紛紛祭出的嚴格手段,封城、禁足、邊境管制。但這類政策宛如雙面刃,控制人流接觸、傳播疫情,也可能同時衝擊經濟。性命要顧,生計也不能不管,政府該如何擬定政策才能兼顧兩者?當 COVID-19 可能趨向常態化,從嚴防守零容忍是長期最好政策嗎?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團隊建構出一套經濟學運算模型,在健康與經濟權衡間,找出適合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

繼續閱讀..

各國驚爆新冠病毒變種,中研院持續追蹤病毒變異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08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足跡遍布全球,傳播過程一再出現新突變種,讓防疫工作與研究均困難重重。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組織研究團隊,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 GISAID 資料,分析 30 萬筆以上的病毒基因序列樣本資料,將病毒劃分為六大類型,其中「第六型」占目前流傳病毒類型 99%。日前,中研院也成立「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分享資料,讓全世界均能即時追蹤病毒變異。

繼續閱讀..

看鳥巢 72 變!從鳥類親緣關係看鳥巢如何演化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24 日 0:00 | 分類 自然科學

如果把全世界的鳥巢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模式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志銘副研究員、端木茂甯助研究員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 5,000 多種鳥巢,推算鳥巢的演化史,發現鳥巢與鳥類的演化歷程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繼續閱讀..

肺癌患者半數不曾吸菸?女生比男生容易罹癌?找到台灣人肺癌關鍵成因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11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肺癌?不抽菸就沒事了啊!」你還這樣想嗎?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居然多於抽菸者,而且女性病患增加速度比男性還快!為什麼不抽菸會得肺癌?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陳玉如所長領導「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組成來自中研院、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台中榮總的研究團隊,深入分析台灣肺癌病人的基因體與蛋白體,找到了致病的關鍵成因!精彩論文於 2020 年 7 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並榮登當期封面。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繼續閱讀..

隔離者為何想「落跑」?防疫點日記找答案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1 日 12: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為什麼隔離者會想偷偷溜出門?是防疫知識不足,還是社群互動邀約多?經歷 14 天禁閉,他們的心理狀態、社會互動又會有哪些變化?2020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社會學研究所李宣緯助研究員進行科普演講,分享「防疫點日記」的研究成果,分析影響隔離者服從、配合意願的關鍵因素。

繼續閱讀..

未來流感疫苗不用年年打?可對抗異株病毒的單醣化疫苗

作者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8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2020 年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與此同時,人類與流感病毒的戰爭也沒有停過,因為傳統疫苗無法對付年年變異的流感病毒。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翁啟惠院士和馬徹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雞蛋製造單醣化的流感疫苗,可對抗異株的流感病毒,保護效果比傳統疫苗高 3~4 倍,研究成果於 2019 年 2 月獲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繼續閱讀..

密碼學也要超前部署!美國後量子密碼標準競賽,台灣學者晉級決賽

作者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6 日 8:00 | 分類 科技教育 , 軟體、系統

為了迎接後量子密碼學時代來臨,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自 2016 年起舉辦「後量子密碼學標準化競賽」,吸引全世界團隊參賽一較高下,在這場競賽取得最終優勝者,將成為新一代標準化密碼系統。最近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楊柏因(見首圖)研究員團隊,以名為「Rainbow」的密碼學系統通過第一、二輪考驗,今年成為進入決選的 7 組決勝者之一,距離成為世界標準只剩一步之遙。 繼續閱讀..

一眼揪出你有沒有超速!世界第一物件偵測技術:YOLOv4

作者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09 日 9: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只要讓我看一眼,我就知道這是什麼!」(You Only Look Once,YOLO)YOLO,是目前當紅的 AI 物件偵測演算法。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廖弘源及博士後研究員王建堯,與俄羅斯學者博科夫斯基(Alexey Bochkovskiy)共同研發最新的 YOLO 第四版(簡稱 YOLOv4),一舉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快、最高精準度的物件偵測系統,引爆全球 AI 技術社群,已改寫物件偵測演算法的發展。究竟,他們對演算法動了哪些手腳?又是什麼樣的契機,開啟這項研究? 繼續閱讀..

景氣好、景氣壞,未來經濟怎麼預測?破解經濟學家的「天眼通」

作者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02 日 8:30 | 分類 財經 , 金融政策

每年 7、12 月,中研院都會發表台灣總體經濟預測,12 月公布隔年總展望,7 月發表當年修正後的預測數據。但未來一直來,變數這麼多,經濟學家是怎麼判斷前景大好或大壞?難道是靠投票、擲骰、丟硬幣?《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經濟預測小組召集人、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周雨田,帶你破解經濟預測的幕後步驟,一窺經濟學家如何推估經濟指標,幫助政府和大眾掌握經濟風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