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著一對奇特雙星以 90 度角運行的行星,就宛如《星際大戰》主角路克‧天行者故鄉塔圖因的雙重太陽。 繼續閱讀..
宛如《星際大戰》:稀有系外行星環繞雙星運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2 日 22:01 | 分類 天文 |
宛如《星際大戰》:稀有系外行星環繞雙星運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2 日 22:01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著一對奇特雙星以 90 度角運行的行星,就宛如《星際大戰》主角路克‧天行者故鄉塔圖因的雙重太陽。 繼續閱讀..
新數學模型:如果整個宇宙都在旋轉,哈伯張力困境迎刃而解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2 日 17:5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會自轉,太陽在自轉,銀河系也自轉,現在一個新模型表明,可能整個宇宙都在自轉。如果得到證實,這項發現將解決宇宙學一直無解的哈伯張力(Hubble Tension)問題,即為何 2 種不同觀測方法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宇宙膨脹速率。 繼續閱讀..
宇宙超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可能比過去認為還要龐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2 日 13:55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透過繪製宇宙最明亮的爆炸──伽馬射線暴分布圖,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超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實際上可能比過去預估還要巨大,也比過去認為還要更接近地球。 繼續閱讀..
首次繪製星際冰地圖,揭開恆星誕生的化學起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0 日 22:38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首度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對單一分子雲繪製三種星際冰(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布圖,深入解析恆星誕生前的化學環境。這項研究不僅提升空間解析度,也大幅增加樣本數量,為理解恆星與行星形成提供關鍵新線索。團隊成員之一為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的何英宏助理教授。 繼續閱讀..
韋伯太空望遠鏡揭開 NGC 1514 星雲的真面目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9 日 21:54 | 分類 天文 | edit |
韋伯太空望遠鏡憑藉獨特中紅外觀測,拍攝到迄今最詳細行星狀星雲 NGC 1514 的影像,並揭示星雲內許多細緻結構,像模糊塵埃環,以及中間粉紅色區域中因物質噴出把外面雲氣衝破的洞。影像中央看起來像一顆又大又亮的星星,但其實是兩顆恆星靠得很近。現在看到的影像是經過數千年時間才形成,這過程還會再持續數千年。
紅色星系不全是死亡星系,恆星形成新觀點挑戰星系演化理論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8 日 22:37 | 分類 天文 | edit |
通常紅色星系分類為無法再產生新恆星的「死亡」星系,是因演化過程,星系壽命較短的藍或白色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僅餘低質量壽命較長的紅色恆星,使星系看起來偏紅。但近期研究新觀點指出,某些紅色星系其實仍在形成新恆星,只是主要形成本身即呈紅色的低質量恆星,此概念對目前星系演化理論構成挑戰。 繼續閱讀..
NASA 正開發首個太空量子感測器,極高精度測量重力最小變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8 日 11:52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NASA 正在建造第一個放在太空的量子感測器,這個手提箱大小設備將揭開地球下方隱藏的水、石油資源,甚至「透視」地下山脈。 繼續閱讀..
韋伯揭示恆星吞噬行星的真相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7 日 21:46 | 分類 天文 | edit |
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顛覆恆星吞噬行星的理解。原以為恆星膨脹把行星吞入,但新觀測發現,其實是行星軌道縮小,慢慢靠近恆星,直至完全被吞入。研究員表示這種事件非常罕見,但以韋伯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高解析度觀測,讓我們對行星系統最終命運取得寶貴資料,也許將來地球也會經歷類似過程。 繼續閱讀..
距離地球僅百光年的系外行星 K2-18b,發現迄今最有力外星生命跡象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7 日 11:1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距離地球 124 光年的系外行星 K2-18b 可能有生命!韋伯太空望遠鏡對該星球大氣成分反覆分析表明,K2-18b 存在已知僅來自海洋藻類等生物產生的分子,這是迄今存在外星生命的最有力訊號。 繼續閱讀..
並非誕生自超新星爆炸,來路不明的磁星穿梭於銀河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6 日 12:57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一顆名為 SGR 0501+4516 的磁星正在銀河系內遨遊,但它的起源似乎不如預測誕生於超新星爆炸,或許能提供快速電波爆發事件新線索。 繼續閱讀..
黑洞高速噴流將物質拋入星際,捕捉 NGC 4945 活躍星系核心影像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5 日 22:21 | 分類 天文 | edit |
近期研究團隊利用帕瑞納天文台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簡稱為 VLT),捕捉到位於活躍星系 NGC 4945 核心黑洞的高解析度影像,強烈的星系風正將物質高速拋射至星系之外,顯示出黑洞同時可以存在吞噬物質與噴發物質的行為。
單方面打壓!發現小麥哲倫雲正被隔壁大麥哲倫雲引力撕裂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5 日 16:13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從地球南半球夜空可明顯看見一對天體,即銀河系 2 個衛星星系──大麥哲倫雲與小麥哲倫雲。令人驚訝的是,天文學家發現小麥哲倫雲正被體型更大的大麥哲倫雲引力撕裂。 繼續閱讀..
太陽系常見富碳小行星,為何落入地球的富碳隕石卻極少?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5 日 13:14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儘管歐西里斯號(OSIRIS-REx)、隼鳥 2 號(Hayabusa2)等太空任務帶回不少富含碳的小行星樣本,仍有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很少富碳小行星自己撞進地球?最近,一群天文學家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繼續閱讀..
太陽風頻繁擠壓木星磁場,引爆高溫熱浪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4 日 21:56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太陽與行星磁場的拔河比賽,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對太陽活動的反應比科學家預期的還活躍。木星反應更有趣,每月會遭遇數次太陽風猛烈衝擊,壓縮磁層,形成溫度超過 500°C 的巨大高溫區域。 繼續閱讀..
NASA 最新紅外線望遠鏡 SPHEREx 拍下首批宇宙影像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3 日 22:19 | 分類 天文 | edit |
SPHEREx 太空望遠鏡(Spectro-Photometer for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Epoch of Reionization and Ices Explorer)首次太空啟動偵測器。